中国农村网 > 人物

脚沾泥土 不忘先辈

——记山乡田野中的红军后代

2016-11-17 09:40:04       来源:新华社    作者:周相吉 高蕾

  在山乡田野间,生活着成千上万的红军后代。他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们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记者日前进入川陕革命老区大巴山中,找寻到了几位代表。

  “非典型90后”

  喜欢漫画Q版猫图、爱和朋友“逛吃逛吃”,却常把“要在红军时期……”的话挂在嘴边。自称“非典型90后”的黄潇是四川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讲解员,而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军后代。

  黄潇是老红军刘汉章最小的女儿所生。小时候,家里人就经常给她讲述外公的事迹:1933年入伍,当过红四方面军34团的司号长,走过长征,参加过夜袭阳明堡战役……

  尽管外公在黄潇7岁时就已故去,但外公对这个家的影响却一直都在。“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王坪烈士陵园当讲解员,家里人知道后特别高兴,觉得这份工作不仅和我专业相关,更和我的祖辈相关。”黄潇说。

  在黄潇的朋友看来,她有时像个“爱教育人的老年人”。“跟黄潇一起吃饭,就一定要实行‘光盘行动’;如果有朋友挑食,她会说‘要在红军时期,哪有你挑剔的机会’。”好朋友何源向记者“吐槽”,很多朋友刚认识她时,都不习惯她的“唠叨”。

  相比韩剧、美剧,黄潇更喜欢看有关长征、抗战的影视剧。前不久,她还向朋友们推荐了《川陕忠魂》《通江苏维埃志》两本书。

  因为外公,黄潇全家有了一种无以言表的骄傲,更有一种强烈的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红军后代这个称呼时刻提醒我,绝不能坏了祖辈的名声和形象。”黄潇说。

  “干点好事,照顾好母亲”

  在离巴中市70公里的一个小山村中,记者找寻到另外一个红军后代——李本乾。对于他来说,照顾好109岁的老母亲赵楚碧是目前最大的事。

  10月底的一个中午,在巴中市巴州区龙背乡清泉村三社,一个山林中的农家小院里已飘荡着饭菜的香气。“妈,吃饭了。”66岁的李本乾搀扶着母亲坐在饭桌前,随后把饭菜端了上来。

  “1987年父亲去世那天,难以咽气。我对他说,你放心走吧,以后我来照顾妈,他才咽了气。”从此,尽管村社里一半的人出门务工,李本乾却始终留在家里,照顾母亲。

  赵楚碧是巴中市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之一,年轻时打过仗,受过枪伤,还当过红军连长,但在李本乾眼里,母亲只是个需要被照顾的老人。

  2012年的一个下午,赵楚碧摔伤了腿,因为一时找不到车,心急如焚的李本乾背上母亲就往镇上医院跑,这一跑就是一二十公里。

  “他把他妈妈照顾得好着呢,做什么菜都按照他妈妈的口味来,饭也煮得很软。”说起李本乾,龙背乡党委副书记佘斌赞不绝口。

  佘斌介绍,李本乾是清泉村三社的社长。不久前,他还带领村民完成了两公里的村社道路硬化工程。“他是个老实人,说话办事都很直爽,对村里的工作也很积极。”佘斌说,村里搞土地流转,进行农村各项改革,他都带着群众干。

  在李本乾看来,做好红军后代很简单:养好自己家的鸡和鱼,做些对村民都好的事情,还有就是照顾好母亲。

  普通又特殊的一群人

  四川巴中市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地。上世纪30年代初,巴中总人口120万,其中12万人参加了红军或脱产地方武装。新中国成立后,参军的巴山儿女仅万余人幸存。

  数十年后,一位叫张崇鱼的老人遍访全国,搜寻红军将士遗存,并在巴中牵头建起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据他介绍,仅巴中红军的后代就有3000多人来纪念馆凭吊,他们来自北京、吉林……甚至海外。

  有一次,一位老红军的儿子从北京来到巴中,听说黄潇也是红军后代,还特意帮她搜集历史资料,以丰富她的讲解。“老人家当时已经70多岁了,跟我讲起先辈的事情还很激动。”黄潇说。

  在张崇鱼看来,这些红军后代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们常在那些刻有自己长辈名字的纪念碑前念叨家常——孩子出息了,家里又搬新房子了……

  但张崇鱼认为,他们又有一些特殊之处:思想深处藏着“红色烙印”。他回忆说,曾经有位红军后代在红军碑林前向父辈讲述:“中央说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承,现在的社会更加风清气正了……”

  碑林无声,只有山风带着那些家常吹向远方……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