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杨旭——“蜂”二代的甜蜜事业

2016-11-16 10:46:33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每次送完蜜后,杨旭都会将装蜂蜜的铁桶送到车间清洗消毒,以备下次收蜜时使用。  

  入冬前,杨旭和父亲检察蜂蜜浓缩机的清洁及使用情况。

  1988年出生的杨旭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当年毕业时,他怀揣着自己的体育梦想,在北京市内的一所大型健身房做起了会籍主管。但是2013年,为了子承父业,杨旭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娄子水村的老家,瞄准现代养殖产品市场,从养蜂、售蜜做起,开始酿造自己的“甜蜜”事业。现如今,那个当年羞涩的小伙儿更是为自己是一名养蜂、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蜂农”而自豪。

  发明小吊车解决收蜜大问题

  “早先我爸在村里成立了御蜂堂专业合作社,要负责165户社员蜂蜜的统一收购和销售。刚回家的时候,我爸派给我的任务就是去农户家收蜜。”杨旭说。

  每年的七月到十二月是收蜜的季节。杨旭受老爸指派,雇了工人到附近的养蜂户家中挨家挨户收蜜。因为蜂蜜包装桶都是300公斤左右的大铁桶,装卸车非常费力,抬装一桶蜜需要四五个壮年劳动力,并且还存在滚落的危险。为此,杨旭日夜苦心钻研,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利用上学时候滑轮组的原理,发明了一台电动小吊车,经过反复试验终获成功,解决了收蜜时的大问题。

  曾经跟着杨旭去收蜜的工人说:“以前,我们几个人滚、抬一桶蜜要很长时间,现在只要两个人分分钟就轻松完成,省人省力又省时。”

  杨旭说,收蜜就需要认识蜂蜜,更要靠嘴尝蜂蜜辨别真假。“那时候,我天天尝蜜。后来发现,自己都不喜欢吃甜的了,真是腻了。但是也练就了一张‘刁嘴’,现在,不管荆花蜜还是枣花蜜、荔枝蜜还是槐花蜜,再或者是加了白糖的蜂蜜,我用舌头舔一下,就能指认出来。” 小小的成功给了杨旭深入这一行业极大的信心。于是他的眼光转向了比发明小吊车更值得探索的蜂蜜市场。

  联合蜂农扩大生产销售渠道

  经过几个月对养蜂户的走访和大量的市场调研,杨旭发现本地大多数蜂农对外界市场不够了解,也不掌握蜂蜜市场行情,至于市场需求量和消费市场究竟在哪里几乎全然不知,全靠路边摆地摊销售蜂蜜。杨旭还了解到,外部市场早已不是一般蜂农们知道的单一原蜜市场,而是一个产品需求多元化、产品生产合作化、市场组织规模化的大市场。

  为了广泛发展,除了蜂蜜,杨旭也做起了蜜蜂买卖,而且越做越大,还成立了一个专业授粉合作社。“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蜜蜂,人类只能在地球上存活40年。我就想到了这一点,把我的蜜蜂卖给草莓、果树种植户,让小蜜蜂给大棚里的植物授粉,提高挂果率。”

  “那时候就是敢想、敢做。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发展。”有了想法,杨旭开始着手扩大合作社规模,成立联合社,采用农户联合农户、合作社联合合作社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质量。 经过努力,2015年,杨旭建立了联合社,其中包含授粉、生产等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个加工公司,链条式联手合作的一条产业链,让小蜜蜂做出了大文章,仅御蜂堂合作社的蜂蜜产量较以前提高了3倍,达到了年产量600多吨。在杨旭的带领下,合作社两年内接连推出了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蜂蜜、蜂花粉、蜂胶、蜂王浆等数十种系列产品,年收入净增加了100多万元。

  文旅结合实现经营方式转变

  杨旭说,成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目的就是让农民得到实惠、为他们做好服务、最终得到更大效益。

  从转型发展中杨旭深刻体会到,现代蜂业已不再是单纯的养蜂、卖蜜,蜂业产业化经营才是打破目前困局的良方。于是,杨旭将目光瞄准了蜂产品深加工和新媒体营销上。采取“农户+公司+电商”的新型经营模式,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对养蜂业的深入探索实践,杨旭发现蜜蜂、蜂产品及加工生产过程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厚的文化,于是他想到把蜂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会更大的拓展蜂产品市场空间,实现更大利益,而且还会带来经营方式的转变。

  说干就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蜂文化,了解这份绿色的环保事业,2015年,杨旭一手策划筹建了蜜蜂文化体验厅。体验厅占地面积102平方米,共分为“自然之灵”、“寻蜜之路”、“蜂之舞”等六大主题展区,面向当地居民、蜂农及游客,普及蜜蜂文化与生物科学,揭示蜜蜂世界的神奇和奥妙,集科普互动和寓教于乐于一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杨旭还将蜂蜜、蜂蜡、蜂胶等蜂产品原料与维生素E、橄榄油等可食用级的非蜂产品原料结合,研发出蜂蜜润唇膏、蜂蜜皂、蜂胶皂、蜂蜜面膜等系列产品,游客可以在体验厅内制作,不仅提高了女性在使用日化类产品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蜂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这座体验厅已经成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参观游客达8000人次。杨旭说,建立这座蜂文化体验厅,一方面服务于蜂农,使蜂农们有一个交流和学习养蜂技能、展示蜂产品的场所;一方面打造一个科普宣传的窗口,让游客领略蜜蜂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体验蜂产品的保健功效,从而达到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

  不惧挫折积极应对检测危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日前,杨旭的甜蜜事业遇到了绊脚石,他们出售的蜂蜜在去秦皇岛检测检验机构检验时,混合糖浆这一项不该有的指标赫然呈现在检测结果上。当时参加检测的蜂蜜共计30吨,涉及18个农户。杨旭心里琢磨:难道这一批蜂蜜中,有人掺假?

  不能让蜂蜜砸在自己手里,这样对合作社的社员们没法交代。要不,每户的都单独检测?杨旭心中算了一笔账,每笔检测费用是6000元,18个农户,每个农户的蜂蜜都去检测,就是10多万块钱,这样一来,不仅他自己赔钱,每个农户都会有损失。他放弃了这个办法,而是把蜂蜜送检,检测混合糖浆中哪个小项不合格,最终发现是果糖不合格。 杨旭得知结果后,顶着压力挨个儿询问每户蜂农的放养蜜蜂的路线,并询问他们到底添加没添加任何糖分,蜂农们都否认。但是在询问中,杨旭得到一个线索,编号013的蜂农,带着蜂箱刚从东北回来。杨旭带着问题咨询同行业的前辈和蜂产品协会的专家,最终猜测,013号的蜜蜂有可能在那边吃了含糖分的东西,产出了“甘露蜜”。甘露蜜是某些植物的芽、幼枝、幼叶、花,被某些昆虫(如蚜虫、介壳虫、木虱、蝉等昆虫)的口器刺穿,吸食液汁后通过体内的特殊过滤器官,从肛门排出含糖的甜性物质。蜜蜂采集蜜露酿制成的蜂蜜称甘露蜜,这种蜂蜜里面就会含有果糖。

  得到这个结果,杨旭断定这就是影响30吨蜂蜜检测结果的罪魁祸首。他赶忙将013号蜂农交的蜂蜜单独取出,并将其余蜂农的蜂蜜分为三组,分别再次送去检测、排查。 杨旭说,这件事虽然出在某位蜂农身上,但是他并不是真的掺假,也不是故意把这样的蜂蜜给我们,所以以后,双方还是会合作。“这只是一个小挫折,让我在事业中学会了严谨、细致。现在,我们每一斤蜂蜜都能追溯到蜂农的姓名、家庭住址、蜂场地址、身份证号码等详细信息,从源头上保证蜂蜜的质量。”

  周口店不仅是蜜蜂的家,更是杨旭扎根的故土。如今的杨旭,已经是年利润6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理事长,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他自主创业不仅让周口店镇的养蜂产业焕发了生机,蜂农们更是在这个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身上看到了蜂产业的未来和希望。杨旭与蜜蜂更加密不可分,他勤勤恳恳、毫不懈怠地耕耘着自己的事业,为家乡父老送去希望,用辛勤的劳作“蜜”制自己幸福的人生。本版文图 韩苗苗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