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高房村的小艾能干事

——记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高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艾伟俊

2016-11-01 09:46:0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上图 艾伟俊(左)在贫困户蔬菜大棚里了解收入情况。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下图 艾伟俊(右)走访贫困户王玉震。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卖1万箱,再把品牌立起来。”这是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高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艾伟俊和南开大学的创业团队半个月前为庄浪苹果定的小目标。很快,这个看上去有难度的小目标就实现了。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当天,1万多箱刚从果园采摘的庄浪苹果进入庄浪槿源果业果库内,被装进印有南开大学校徽的爱心纸箱。它们承载着帮扶受灾果农、资助困难大学生和推广贫困地区苹果品牌的多重公益使命,将通过快递直达1万多名京津沪广深等大城市消费者手中,完成一次特殊的公益旅行。

  这种被艾伟俊称为“果农+果品龙头企业+大学生创业团队+公益扶贫”的模式初战告捷。在南开大学团委的推动下,通过学校“爱生活”、“农梦成真”等学生创业团队和校友组织的公益影响力,“庄浪公益苹果”项目累计关注人数已超过40万人,将为庄浪籍贫困大学生募集圆梦助学金5万多元,并在大城市消费者中推出庄浪苹果品牌。

  庄浪果农对这件事很满意,在他们眼里,高房村的小艾能干事,但是只有艾伟俊自己知道这一年来他经历了什么。

  “娃娃脸”的艾书记

  “早上7点,看着朝阳下晨读的小学生,心境清朗,看到希望。”这是艾伟俊2015年从南开大学来到高房村后,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情况看上去那么美好,但艾伟俊很快就遭遇了第一道难题。

  抱着“当小学生”心态来到高房村的艾伟俊,热切地想尽快入户投入工作。这时,正赶上村里的秋季覆膜,村干部要每天下地跟群众一同劳动。一位乡镇干部打电话跟艾伟俊说这事,10分钟的通话里,他只听懂了“艾书记”三个字。庄浪方言是“小学生”艾伟俊必须学的第一门课程。

  比方言更让艾伟俊感到为难的,是怎么融入高房村的两委班子。“一张娃娃脸,学历又高,还是名牌大学的团干部,怎能下地干活哩?”这是高房村村委会主任石振刚对新搭档的第一印象,“下来镀金的干部,在村部待着走走过场就行了”。

  艾伟俊根本待不住。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他就跟在石振刚和驻村干部张宗岱屁股后面下地干活。一天下来说不上几句话,但村镇干部怎么跟群众打交道,艾伟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石振刚也在观察艾伟俊,他慢慢发现,这个“娃娃书记”可能真的不是来“做样子”的。

  去年中秋节放假,整个镇政府大院里就剩艾伟俊一人,他正为这个团圆的节日感慨时,石振刚和高房村的老支书石文奎来了,叫上他回村里吃午饭。晚上,时任南湖镇镇长李安稳专门从家里赶回镇上陪艾伟俊过节。身在异乡的艾伟俊心头一热,这个陌生的地方似乎并没有那么难以融入。

  不到两个月,艾伟俊基本过了方言关,慢慢地与村镇干部交上了朋友。活儿忙完了,他还能跟大家一起包顿饺子吃。现在跟艾伟俊聊天,他会时不时地冒出几个甘肃方言词汇。接电话的时候,他也像当地人一样,不说“喂”,而是从嘴里拖出一个长长的“噢——”

  能办事的小艾同志

  《经济日报》记者见到艾伟俊时,他刚从平凉市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个头不高,身材瘦削,戴个眼镜,斯文的脸上果然带着“娃娃气”。

  “最近对贫困户大回访,村里新出现两个因病致贫的家庭。”艾伟俊一进门,顾不上寒暄,说起了正事,“昨天去市里跟果品企业和快递公司对接公益苹果网上销售的事,顺便‘化个缘’,给这两家贫困户找点帮扶资源”。

  在高房村群众眼里,擅长“化缘”的小艾同志“能办事”。艾伟俊给村里办的第一件事是村小学的提升改造。小学厕所年久失修,土操场一遇上雨雪天气就泥泞不堪,学校的围墙也裂了大口子,都拉上了警示线。去年国庆长假,艾伟俊了解到,一个朋友有意向帮助高房小学翻修操场和围墙。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半年多的四处“化缘”。

  这是艾伟俊给村里的“见面礼”。“能不能在村里待得住,取得大家伙儿的信任,就看这事能不能干好。”获得40万元的帮扶资金后,白天下地入户的艾伟俊,很快适应了村干部的开会节奏,晚上熬夜在石振刚家里跟大家一起商议学校的改造方案和规划,从操场硬化的厚度到篮球场画线再到围墙高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为村里办事,石振刚和村镇干部也格外操心。艾伟俊外出跑项目的时候,他们盯着工程队,为保证质量,不惜跟包工头红脸吵架。看着焕然一新的学校,石振刚他们心里认可了这位“娃娃搭档”,群众也开始改了口,亲切地叫艾伟俊“小艾同志”。

  有了大家伙儿的肯定,“小艾同志”干劲更足了。一年来,他通过南开大学和其他社会资源,为高房村和庄浪县办成了10多件好事:130名留守儿童穿上了新校服,20位孤寡、五保老人穿上了新棉衣;30多户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了爱心人士的长期资助;村里建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和南开书屋,小广场放上了健身器材;庄浪的苹果有了专门的销售网站和微信平台;邀请10名庄浪高中生代表到南开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营活动……石振刚心里有本账,这些好事要是算成钱,能值100多万元。

  大学里来的艾叔叔

  从今年开始,在高房小学读五年级的王吉利和姐姐王芳弟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写一封寄往天津的信。这封信里,姐弟俩会告诉从未见面的叔叔和阿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家里的变化,学校的趣事……

  因身体患病受到贫穷困扰的王玉震欣喜地注意到了儿女的变化,“娃以前见着生人话都不敢说,这几个月跟好心人写信交流,老师说两个娃学习进步了,性格也变开朗了”。今年初,通过艾伟俊牵线搭桥,王玉震的家已经累计收到5000元的资助金,他说,“好心人这么帮着,村里还帮着我们办了精准扶贫贷款,我自己再下点苦,种果园、养牛,过两年就能脱贫。”

  像王玉震这样的困难家庭,艾伟俊已经结对帮扶了30户。初到高房村,艾伟俊用了3个月时间挨家挨户走访了全村54户贫困户。很多家庭的孩子像王吉利姐弟一样,沉默寡言,不善交流。

  “不能让贫困传递到孩子这一代。”艾伟俊决定利用每个周末给村里的部分单亲和留守儿童补课。除了日常功课,艾伟俊还通过阅读拓展孩子们的视野,鼓励同龄的孩子们交流分享,改变他们内向的性格。

  实际上,从被确定为庄浪县的帮扶单位开始,南开大学就一直将智力扶贫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成立专家组献策、持续开展干部培训,到搭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遴选优秀毕业生定点支教、选派挂职干部驻村帮扶、建设“南开书屋”、设立“公益晨跑”助学基金等,南开大学逐步将“南开基因”植入这片黄土地。

  在高房小学,学生的校服和书包上,教室的墙壁上,图书室的书架上,随处可见南开大学的校徽。“学生和老师们列书单,小艾书记联系捐书捐物,支教来的大学生们还教娃娃们唱南开校歌。”高房小学校长孙秀涧也在有意让南开元素融入学校,“让我们贫困地区的娃娃们从小立志,心里有远大的目标”。

  走在村里,艾伟俊几乎可以叫出每一个小孩的名字,孩子们也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艾叔叔!”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