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10:52:4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姜刚
眼下正值秋收秋种时节。记者走访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了解到,这个县近年来探索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将小龙虾做成了大产业,吸引3万多农民参与种养,涌现了一批养虾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其中包括已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王如峰。
“这两天我和社员们一边忙着收割水稻,一边准备亲虾的投放工作。”在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的田头,今年60岁的理事长王如峰谈及稻虾连作模式如数家珍:稻田养殖小龙虾,春季养虾,夏季种稻养虾,秋季种虾繁育,冬季虾种越冬,循环往复……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30多年的王如峰来说,在政府政策感召下,十年前在全椒县二郎口镇曹埠村租用了350亩低洼水稻田建立了龙虾科学养殖实验示范基地,开展龙虾种、苗繁育和稻虾连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他于当年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领社员们共同致富。
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法宝”,也使王如峰成了远近闻名的稻虾“发明家”。“稻田养虾利用时间空间和水稻龙虾的生长发育规律,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是水稻种植、龙虾养殖技术的有机融合。”王如峰说,“我们坚持田头做试验示范,探索标准化、规范化种稻养虾方法,总结提炼了一些种养技术,目前已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了。”
记者翻开王如峰捧出的一摞专利证书,看到内容涵盖龙虾环保养殖、幼虾饲料等方面。他指着去年3月获得的发明专利“一种龙虾环保养殖方法”说,这项专利的核心是养殖龙虾要注意避开四周污染源和投喂合适饲料,具体包括选择池塘的深度、饲料的制备、饲料的投喂、水体循环管理等。“环保养殖有利于龙虾的成长,使得龙虾不受污染物细菌的污染。”
正在介绍期间,王如峰接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打来的电话。“我们讨论了产学研合作的具体事宜,前几日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龙虾白斑综合征快速诊断方法是合作内容之一。”王如峰告诉记者,这是合作社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案例。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取得“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集成与优化”等多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得益于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稻虾连作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稳定水稻产量,增加龙虾数量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成员的腰包鼓起来了。“过去是种养户找市场,价格低、效益差。”合作社成员、村民陈厚德说,由于技术上去了,质量提高了,现在是市场找种养户、找产品,平均亩产龙虾约100公斤、稻谷约550公斤,纯收入2000多元。
与此同时,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也逐步发展壮大。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社员数已从2006年的57户增至347户,稻虾连作面积从3400亩左右扩至1.35万亩,龙虾产值从300万元增至6000多万元。
如今,在全椒县,像王如峰一样的养虾能手越来越多。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下,该县稻虾连作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稻田龙虾养殖热潮。全县稻虾综合种养12万亩左右,稻虾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