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大家快来工作队理发啦!”

——扶贫队员李伙保和他的17户拉祜族“亲戚”

2016-10-17 10:39:2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庞明广、熊丰

  “大家快来工作队理发啦!”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李伙保用村广播大喇叭发出通知。不一会儿几个村民赶到,李伙保拿起电推剪和梳子,左右开弓,麻利地剪了起来。

  为村民理发是李伙保每月一次的例行“工作”。“以前村民卫生习惯很不好,有的人很长时间不洗头、不理发,看起来很颓废。”他说,“第一次给村民扎哥理发时,他的头发梳都梳不动,我叫他回去洗洗再来剪。”

  曼班三队是布朗山深处一个极为贫困的“直过民族”拉祜族村寨。布朗山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近几年,周边寨子都靠着种茶脱贫致富,甚至有村民开上几十万元的越野车,这里的十几户人家却一直固守着贫穷。

  曼班三队有多穷?全村17户58人全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380元,还主要是低保、粮补、边民补助等。“扣除政府发的钱基本就没收入了。”李伙保说,更加让人忧虑的是,全村人基本都是文盲,跟外界交流都困难,整个村子看不到一丝脱贫的希望。

  2015年12月,勐海县派李伙保等四人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帮扶曼班三队。四人各有分工,有人负责农业生产,有人负责修路……李伙保因为曾在曼班三队做过3年乡村教师,自己又是拉祜族,会说拉祜语,便被派来负责扫盲教育。

  “曼班三队在布朗山穷得出名,外村人都不愿意嫁进来。”李伙保说,2011年他来做村教学点老师时,全村只有一台电视机,村民连苞谷都不太会种,就靠着低保和去山上割松油生活,有的村民连取低保都要别人帮忙。

  以驻村工作队员身份再次回到寨子里,李伙保深知拔掉这里的“穷根”有多难。“没有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最要命的。”他说,村民越穷就越懒,越懒就越穷,进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与社会脱节。

  今年开春,他们组织村民集体种苞谷,可一位村民还没干几天就连说自己腰疼、头疼,他的大儿子也经常不去劳动,窝在家里睡觉。“他家有三四个青壮劳力,可就是懒,你批评两句他就跑到山上的窝棚里躲着。”李伙保无奈地说。

  李伙保和几位扶贫队员琢磨着,要脱贫先要让村民们打起精气神。从洗脸、洗澡、理发这些小事做起,通过一遍遍做工作,村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极大改观。现在,村民每天都要到工作队的两间洗澡室排队洗澡,晚上8点不到热水就用光了。

  每到晚上,李伙保组织大家一起学唱歌跳舞,还经常带村民到周边的寨子演出,让他们多与外界接触。“以前村里的男人没事就爱喝酒,整天喝得迷迷糊糊。现在全村人每天一起唱歌跳舞,人也精神多了!”他说。

  人爱干净了,有精神头了,“等靠要”的思想也慢慢转变了。以前,政府帮着曼班三队种了茶树,茶园长满杂草他们也懒得去管;现在,政府发的猪崽得病了,他们马上心急火燎地找工作队求助。“今年有好几家的粮食收成不错,养的小猪也出栏了,收入跟去年比能翻一番,预计能有四五千元。”李伙保信心满满地说。

  驻村帮扶近1年来,李伙保每两个星期才回家过一次周末,跟村民在一起的时间远多于在家的时间。“有时放假回家,他们还打电话给我,说有好吃的叫我来吃饭。”李伙保说,曼班三队的17户人家他都非常熟悉,村民们都把他当亲人一样。

  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如今最让李伙保担心的是寨子里几个在村完小读书的娃娃。六年级的3个学生都不想读了,找了他好几次,说觉得自己年龄大,想回村里放牛。“他们才十三四岁,一定要继续读下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说。

  “从几近原始的生活状态跨越到现代文明,曼班三队的老百姓已经进步很多,但他们还需要时间。”李伙保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们能像外面的人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