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河南省项城市官会昌福学校校长马刚:

打工办学校 情系贫困娃

2016-09-19 08:38:3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报记者 王 伟 通讯员 王东方

  ▶ 马刚和学生们在一起。

  (资料图片)

  ▼ 马刚(左)在工地浇筑预制钢筋混凝土。 (资料图片)

  “我宁愿干最苦最累的活,也要多收几个困难孩子来学校学习。只要孩子不苦,我就觉得值!”

  最近,一部名叫《大爱无声》的微电影在网上走红,这部以真人真事真场景拍摄的微电影,集中反映了“中国好人榜”上榜者、“中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河南省项城市官会昌福学校校长马刚的感人故事。14年来,他边打工边办学,资助1000多名留守儿童和180多名贫困孩子圆了读书梦,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演绎出人间大爱!电影一上映,立刻感动了亿万国人,日点赞量达数十万次。网友评价他:无愧于“农民工好校长”这一称号。

  筹办留守儿童学校

  昌福学校面积不大,占地20多亩,树木掩映、设施完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一应俱全。

  9月1日上午,正值新学期第一天,《经济日报》记者见到马刚时,他正忙着张罗开学事宜。谈及办学经历,已过不惑之年的马刚感慨良多。12岁时,因家庭贫困,马刚进入少林寺习武,勤学苦练12年。期间,他曾3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并随武僧团出访过美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后来,马刚到香港谋求发展,一切都很顺利。

  一次,马刚回老家项城探亲,细心的他注意到:一些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年得不到父母疼爱;一些孩子还因家贫而辍学。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马刚深知农家孩子没有知识的苦处,决心拿出多年积蓄,筹办留守儿童学校。

  马刚的这一决定,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转变。离开香港前,曾有朋友开出30万元的年薪,聘请他做私人保镖,他婉拒了;马刚回到家乡后,朋友又专程从香港赶来邀请他。但这个性情汉子没有犹豫,再次婉拒了朋友的盛情,倾尽所有,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2002年,马刚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为孤儿和贫困生安新家

  马刚创办的昌福学校受到了十里八乡百姓的欢迎,学生由起初的30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名。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其中,10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或是孤儿。

  “没钱上学我不收学费,没钱吃饭我不收饭钱,只要争气,哪个孩子都废不了。”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承诺。马刚言出必行,几乎收留了每位前来求助的孤儿、贫困生,并为他们提供食宿,在学校为他们安下了新家。

  在校园里,记者见到了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今年8岁的王克富。小克富的父亲因病去世,2岁时,母亲又离家出走。从此,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小克富告诉记者:“在这里,老师待我非常好,我会听老师和爷爷的话,努力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他们。”质朴的童音诠释着世界上最纯洁的真情。

  吴倩一岁时,她四川籍的母亲回老家后再没回来,其父长年在外边打工边寻找妻子,吴倩只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然而,找到母亲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得知这一情况后,马刚决定帮助吴倩实现愿望。凭借简单的线索,2012年春季的一天,马刚带着吴倩坐上了开往四川的火车。“一路上,马爸爸总把好吃的留给我,他自己吃泡面。”在吴倩看来,她更愿意把马刚看作自己的亲人。至今,她身上还穿着马刚买来的秋装。

  多年来,这样特殊的寻亲历程,马刚经历了无数次。早在2012年,他就发起了为40多名孤儿寻找妈妈的爱心活动。

  打零工维持学校开支

  近年来,因办学投入多、开销大,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学校发展:教职工工资每月需要几万元,学校场地租金每学期需要几万元;40多名孤儿、特困生免费上学、食宿,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要想维持正常教学,每年要花费几十万元。

  为了学校和孩子,马刚四处奔波,想办法挣钱垫付学校费用。他组建了施工队伍,带着大家到各大工地请求老板给活儿干,不管多脏多累,都会接受。为多挣点钱,他和工人们一起扛水泥、运材料、提灰桶、爬脚手架……实在累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个盹。挣到钱后,他立即脱掉又脏又破的工作服,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买回孩子们的生活必需品,满脸笑容地回到学校,走进孩子们当中。孩子们可曾知道,这些年,他们的校长,就是这样靠打零工维持学校的开支!

  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马刚付出了太多太多。问起他苦不苦,马刚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工,农民工不谈苦不苦,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只要还有一点力量,我都会咬牙坚持下去,能走多远走多远,自己辛苦点没啥,只要孩子不苦,我就觉得值”。

  失去很多但从不停步

  马刚是个孝子,从未和父母红过脸。学校创办初期,一度陷入运转困境。此时,他的母亲又体弱多病。是在家照料母亲,还是继续办学?马刚曾徘徊在十字路口。得知马刚这一心事,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对孤儿贫困生,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决不能让这些不幸的孩子失学”。

  2014年5月14日晚上,极度劳累的马刚在工地上睡着了。凌晨2点,他被手机铃声惊醒,发现手机上有妈妈15个未接来电。没等他回电话,妹妹又打来电话告知:妈妈病故了。顿时,马刚瘫坐在工棚里放声大哭。稍微镇定后,他擦干眼泪,一路狂奔赶回了家。此时的母亲手中紧紧攥着手机,口中似乎还有未尽的遗言。马刚痛苦万分,抱着妈妈已经冰凉的身体,哭喊着说:“妈妈,儿子回来晚了,是儿子不孝……”每每回忆至此,他都非常后悔不该离开母亲,连老人家临终前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太对不起母亲了。

  这些年,马刚失去了很多:妈妈走了,香港的舞台丢了,人生最宝贵的十几年青春时光,就这样渐行渐远。但孩子们取得的巨大进步,令他备感欣慰:学校先后有28人考上项城市重点高中,20人考进了郑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

  “校长”“慈父”“农民”“孝子”……马刚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演绎出人间的真情至爱!他的善举让留守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彰显出人生价值所在。因关爱留守儿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日前,马刚当选“中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还曾入选“河南省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和“中国好人榜”等。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