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古稀老人的农家书屋:14年间从无到有走出38位大学生

2016-08-19 10:36:5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伟民 纪翔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说到留守儿童的帮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政府和家庭。纵然,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家庭也可以多加管护,但还是难以面面俱到。这时,另外一种力量,社会帮扶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2002年,从城里退休的雷国平和范秀莲,回到了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里村的老家。看到村里很多学生不上学,两位老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们的责任。

  在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里村,年轻人多外地打工,很多孩子辍学在家。建国以来,村里甚至从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为了劝辍学的孩子们回到课堂,雷国平磨破了嘴皮子。

  雷国平:我们这里最小的十三四岁就外出打工了,我们也劝导过很多次,孩子和他妈都觉得要去打工。还有个孩子不愿意上学,他爷爷也管不了,他爸爸妈妈长期在外面打工。他爷爷就来找我,想把孩子交给我。老师找到家里说,这个孩子一个礼拜不上学了。我们两个就开着三轮车,到了县城的电子游戏厅找到了。他把书包和书都卖了,换馍馍吃了。我们把他带到我家,给他做了饭。然后我才告诉他的家长。这些都让我觉得很心痛。

  这样的孩子,在农村并不在少数。他们原本也非常聪明,如果能够有机会继续上学,发展要比现在好得多。两位老人意识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增长见识,树立梦想。

  但是,村里没有图书馆,也没有活动场所。于是雷国平和范秀莲决定,为大家建设一个图书馆。

  雷国平:城里面的孩子家门口就有图书馆,就有活动场地。我们感觉到农村孩子文化建设落后,我们就想让家乡的孩子像城里面一样,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书,于是我们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办个图书馆。平常节假日我们都组织孩子活动,把孩子们吸引过来。有些农村家庭确实孩子们的父母忙,爷爷奶奶又管不了,我们就想把孩子们都叫到我们的身边来。

  但是,凭一己之力建图书馆并不容易,要腾空房间,要买书柜桌椅,最重要的是要四处去找图书。

  雷国平:我在家里腾出三间房子。我自己有一千册藏书,我又动员我的子女来捐书,就靠这一两千本书,开张了。到现在,书屋到了8年了。从最初的两千多本书,现在有三万六千册书。后来政府给我们捐助了一些铁皮柜。最开始我们都是在旧货市场买一些旧书柜,现在还在保留。买的旧桌椅板凳,有十多个吧。自己还做了一些小凳子。让更多的孩子来看书。到现在我们村子里才有农家书屋。我那里现在到了节假日,小孩络绎不绝的。

  村子里有了图书馆,同学们就有了一个免费看书的地方。书屋开起来以后,也成了照顾同学们的“托儿所”。村里的孩子们有了什么事情,如果家里没有大人,都愿意跑到书屋来,找两位老人帮忙。

  雷国平:儿童经常在我家里吃饭,甚至有些孩子家里贫寒,我们给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有的家长就把孩子送过来,我这里都成了幼儿园。以前我们只想办个图书馆,没想到管这么多,办成了幼儿园。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也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雷国平和范秀莲两个人办展览,带同学们各地去参观。

  雷国平:我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叫做姚薇。这个人是个无臂大学生,我觉得他能够影响我周围的孩子,后来我就宣传他的事迹,做了一系列的展板,给周围的孩子介绍姚薇是怎样奋发图强考上大学的。我已经做了姚薇的展板有一百多个,外出展览,这14年有一百多次。一开始我们两个就是用人力三轮车拉这些展板,去宣传,把几个车都骑坏了。

  村里的同学们很少去过外地,更没有机会亲眼看到大学是什么样的。雷爷爷和范奶奶两个人组织同学们参观大学,让不少人心里第一次看到了整洁美好的大学校园,萌生了考一所好大学的愿望。

  今年夏天,在学校老师、志愿者的帮助之下,雷爷爷和范奶奶带着10位同学来到了北京,参观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参观北京大学的校园。

  雷国平:我们又领上了孩子们去参观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还办了作文竞赛。后来我们村上到了2015年总共出了38个大学生,一个博士生,一个研究生。

  如今,村里的同学们都已经熟识并且离不开雷爷爷和范奶奶,他们开设的青少年书屋,也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典范。虽然两位老人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是还想继续把这份工作做下去。

  雷国平:短短14年,能出这么多大学生,我们也感到很意外。最初我们两个的想法就是培养个一到两名大学生就行了,我们就回城里去了。和儿女住到一起去了。我们感觉到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对每一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七十岁了,但是我心态不老,我还是想把我的图书馆办好,办成有青少年特色的图书馆,扩大生源的范围。虽然忙一点,但是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