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7 09:50:5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周畅、杨玉华
连日的暴雨已经停歇,一度洪水险情告急的安徽省芜湖县湾沚镇桃园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可是,被称为桃园村濮阳圩“守护神”的王能珍,却在击退洪魔后,再也没能回来。
“那里的防汛,缺不了我!”
6月下旬,位于长江南岸的芜湖全域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到宁波探望儿孙的王能珍,得知由于连续强降雨,导致家乡濮阳圩内涝严重,这名1973年入党的老党员坐不住了。
王能珍牵挂的濮阳圩,不仅是桃园村的安全屏障,还关系着芜湖县内经济开发区的安危。自1976年从海军某部退役后,30多年来,每到汛期,水性好的王能珍都主动参与,排除险情难以计数,被村民称为濮阳圩的“守护神”。
“我要回濮阳圩,那里的防汛,缺不了我!”王能珍对儿子王成元说。6月28日,王能珍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就奔往宁波汽车站。
“我让他等等再下去,可是他说来不及,就潜进了水里,再也没出来。”村民袁明新清晰地记得王能珍牺牲的那一幕。
袁明新回忆,7月7日下午,刚刚结束一处管涌抢险的他们正一起往回走,突然,王能珍放慢了脚步,他看到旁边有一处斗门漏水。因为不停有水往下灌,河水在防水布上形成了一个砂锅大小的漩涡。
这时,王能珍一跃跳入水中,先后两次潜入查探。
第一次潜水2分钟左右,王能珍浮出水面大声喊:“这底下有个漏!你们给我几袋土,必须赶快补,不然洞会越来越大!”
说完,王能珍抱着一袋土又潜入水中,2分钟、3分钟、4分钟……
“情况不对!”袁明新招呼大家一起拽岸边的防水布,发现拽上来的王能珍脸色一片乌青,嘴巴、耳朵里都是污泥。
最终,王能珍因抢救无效牺牲。
9天9夜,他将最后的生命奉献给抗洪
如果不是提前返乡抗洪,今年61岁的王能珍,此时应享受着属于他的天伦之乐。然而,小幸福更需要大平安。
从6月28日义无反顾回乡抗洪到7月7日不幸牺牲,王能珍生命最后的9天9夜,都战斗在保卫家园平安的抗洪大堤上。
桃园村党总支书记梁文友回忆,在王能珍牺牲的前几天,总能看到拖着锹、光着脚走在堤坝上的他,“因为一直在下雨,穿上胶鞋容易陷到泥里,只有光脚走才能快些”。
梁文友还记得,王能珍胃不好,生前见到他时,他常常捂着肚子、弓着腰在走路。“其实,王能珍这样的年纪,不能要求他到一线抢险。可是每次抢险,他都冲在最前面。”梁文友说。
7月7日上午,王能珍得知河堤上出现管涌,扛着铁锹就来了。起初是几个年轻人在水里堵漏,两个多小时过去,管涌处的漩涡越来越大。王能珍觉得不能再拖,扔掉铁锹,一把脱掉衬衣说:“还是我来吧,这里我熟悉。”
此时,洪水快要淹没河堤,水深至少4米。王能珍一个猛子扎下去找到了管涌位置。村民将装好的土袋递给王能珍,他抱着土袋又潜入水中。
出水、扛土袋、潜水、堵漏……就这样,王能珍先后潜水20多次,终于成功堵住了管涌。
其间,村里送来了盒饭,曾经做过五分之四胃切除手术的王能珍,只吃了一半。他把剩下的盒饭用衣服包好,说:“等一会忙完,我再吃一口。”
可是这一口,他却再也没能吃上。
“早知道这样,不管父亲在哪,我都要去见他最后一面。”女儿王志萍听说父亲从宁波回来抗洪,便从镇上回老家探望多次,可每次家中都是大门紧锁。打电话问,父亲总说在圩堤上回不来。直到父亲离世,她都未能见上一面。
不忘初心,“共产党员户”让他引以为傲
在认识王能珍的人看来,党员,是王能珍身上最醒目的烙印。因为他总说:“我是党员,要冲在前面。”
战友徐道清回忆,1972年,他和王能珍一起入伍,在部队里,王能珍一直把“雷锋战士”作为自己的榜样。入伍第一年,王能珍就让徐道清和他一起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他们所在连队第一批入党的同志。
75岁的村民徐金水记得,1985年的冬天,是王能珍跳入刺骨的河水中将自己的女儿救上岸;五保老人周明贵记得,当他家翻修危房时,是王能珍义务帮他家干了木工的活;村民刘如玉家、郑大强家失火,铜锣一响,王能珍就冲出去救火……
“做人,绝不能只想着自己!”王能珍的儿子王成元说,父亲生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子女。每当他们面临上学、入党等重要阶段,王能珍都鼓励他们,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在王能珍的影响下,儿女全都入了党。家门上挂着的“共产党员户”红色牌子,一直让王能珍引以为傲。儿子王成元还在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海军,更让王能珍逢人便“炫耀”自己家里出了两个海军。
王志萍在收拾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他收藏的5个“红本”——那是王能珍入党40多年来历次修改的各个版本党章,每一本都因多次翻阅而显破旧。
“父亲生前一直说是党员就要冲在前面,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他用生命证明,他做到了。”站在公墓前,王成元悲痛却崇敬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