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产量降了,收入却翻倍

——吉林“水稻大王”的供给侧调整

2016-04-16 23:29:2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郭翔、李双溪

  

  

桃花绽放时节,东北嫩江边的水稻育秧温棚里添了丝丝绿意。

  “这片棚的稻花香品种秧苗能种100公顷,5月初开始插秧。”吉林省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经营着450公顷稻田,是当地闻名的“水稻大王”。

  “今年春耕备耕,合作社调整品种结构,提高质优价高的稻花香米‘供给’。”任志国说。

  去年合作社种植50公顷稻花香米,尽管产量降了,但收入却翻倍。任志国说:“普通水稻每公顷出米1.5万斤,每斤2.2元,而稻花香出米5000斤,但每斤能卖到13元,还供不应求。”

  任志国的“供给侧”调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宽窄行交替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英台合作社每年拿出几十公顷土地为吉林省农科院的新品种做试验,科技人员帮其选育新品种,指导使用肥料,水稻品质和产量年年提升。

  为及时掌握当地农业气象信息,任志国在稻田里安上了田间多功能小型自动气象站。“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都能显示,大伙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合作社社员张伟说。

  戴着礼帽,穿着夹克和皮鞋,行走在田埂上的任志国看着像一名“老教授”。这两年“老教授”研究起了水稻育苗无土栽培技术。

  “目前水稻育苗需要用耕作层土壤来配制营养土,破坏耕作层并导致表层土养分流失,而无土栽培育苗,育一公顷地所需的稻苗就能节约8立方米土。”任志国希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调的现代农业之路。

  今年66岁的任志国还瞄准了“互联网+农业”,“试水”电商平台卖大米。“去年第一年搞,卖了1万斤左右。”任志国说,“虽然量不大,但互联网给传统农业打开一扇大门。少了中间环节,合作社社员能分享更多收益。”

  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任志国不久前注册了“老任头”商标,优质大米真空包装,印刷上产地等产品信息,打入市场。“品种和品牌是大米产业首末两端,一个保证品质,一个增加效益”。任志国说,“老任头”品牌大米销售价格比过去的“贴牌”散米提高50%。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