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好老师"倪秀兰

——乡村教师坚守贫困山区小学执教32年 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天

2016-03-26 15:20:4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倪秀兰从1984年开始在湖北省黄石市纸糟吴教学点执教,一晃就是32年,不知送走了多少孩子,有的考取了重点高中,有的考取了名牌大学,有的获得了舒适的工作岗位,而她曾经的秀发已染上了银丝。从18岁小姑娘翻山越岭去教书,到恋爱结婚,再到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看似平淡的生活,却饱含了这个山村教师无限的爱。

  

  倪秀兰在给学生辅导作业。图片来源:黄石文明网

  1.破旧学校来了美丽姑娘

  1984年以前,东山村纸糟吴教学点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教师,因为教师一年的工资仅300元,而且还是白纸条,这点薪水根本不能养家糊口。每学期开学,村干部都要为没有老师的事情焦急万分,孩子们也盼望老师早日到来。1984年春,纸糟吴又没有老师了,村干部只好四处招聘,可没有一个人愿意任教。当请到第9位老师,刚高中毕业的隔壁法隆村姑娘倪秀兰时,没想到她爽快答应了,从此她便与这个“山沟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倪秀兰放学送学生。图片来源:黄石文明网

  因为太过刻骨铭心,倪秀兰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情景。那天,她凌晨4点多就起床,因为没有公路,摸黑翻山越岭走了4里地到教学点。说是学校,其实是村里(当时纸糟吴还是一个行政村)的吴氏礼堂,土胚房、青瓦片、地面凹凸不平,十几张课桌摆在空荡荡的礼堂里,小姑娘心里凉了一截。

  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屋顶射进来,刚好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倪秀兰白净的脸被晒得黝黑。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雨天更不用说,大雨大漏,小雨小漏。

  尽管村里每年叫人补瓦,可还是经常漏雨。一到下雨天,教室成了“水帘洞”,倪秀兰只得不停挪动学生课桌,躲避雨水。

  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这群孩子们天真渴望的眼神,她便舍不得离开。倪秀兰知道,这里太需要她了,她立志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顾了大家却忘了小家

  纸糟吴是阳新县王英镇东山村的一个移民后靠组。前面是烟波浩淼的仙岛湖,后背是雄浑高耸的白毛山,与其他村组隔山又隔水,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山路。纸糟吴教学点承担纸糟吴组和该镇邻村毛家塘组的教学任务。这个教学点学生最多时没超过30人,最少时只有10多人,有多个年级,却只有一位老师。校长、班主任、老师都是倪秀兰,里里外外一人挑,教学教研一人搞。一年时间过得很快,倪秀兰并没有走,她对这里有了感情。不仅仅是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还有一个一直倾慕她的小伙子。1985年,这对恋人喜结连理。 第二年,大儿子吴远飞出生。又过了两年,二儿子吴远健出生。

  

  倪秀兰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图片来源:黄石文明网

  倪老师顾了大家,却忘了小家。为了那份坚守和执着,她觉得非常愧对自己的儿子、丈夫、父母。1989年10月9日,倪秀兰吃完早饭放下一岁多的儿子在家玩耍,照例给学生上课去了。突然,有人在叫喊:“倪老师快回去,你家有事。”她极不情愿放下粉笔,赶回家中,只见儿子被火烧伤,上肢严重残疾,她抱起儿子,顿时泪如雨下。她强忍内心痛苦,只好让丈夫带着烧伤的儿子四处求医,长达半年之久,未能尽到为人母之责。

  1990年因为礼堂太过破旧,而村里又没钱修缮,倪秀兰觉得连风雨都不能遮挡的破礼堂怎么能成为学生的乐园呢?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倪秀兰把学校搬到自己的家中,腾出主屋做教室,她一家七口拥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

  2002年4月,倪秀兰的丈夫突然胃大出血,在亲友帮助下送往王英镇卫生院就诊,卫生院要求快速转到阳新人民医院,阳新人民医院告诉她院方“无能为力”,又急忙送往武汉协和医院,在去武汉途中多次休克。本应守在丈夫的身边,但学校只有她一个老师,只好把丈夫交给年迈的父亲。2007年,父亲患上癌症,因为忙着教学,她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有人说倪秀兰不孝,可是她自己,她家人都明白,她只是放不下学校的孩子。

  3.既当老师又当妈

  1998年,纸糟吴全体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建起了一栋二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因为是大家群策群力建起来,倪秀兰老师便将学校取名为“群力”。 1997年她考取了阳新师范,成为了一名公办老师。2001年因组织关心把她调到马坪中心小学,可她仍然忘不了纸糟吴的孩子们。在她再三要求下两年后又回到了纸糟吴教学点。

  在这个教学点,学生最多时也不过30人,最少时十几个人。纸糟吴背依大山,面朝仙岛湖,是典型的山区、库区、贫区。少得可怜的农田和贫瘠的土壤让这里的人们至今还在吃供应粮,村民的收入几乎全靠外出打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倪秀兰所带的孩子们全是留守儿童。

  现在纸糟吴一共有两个年级,共一个教室,一年级11个学生,二年级3个学生,14张桌子排成4排,课间与学生一起玩耍,放学一个个的送回家,这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倪秀兰送学生回家。图片来源:黄石文明网

  “倪老师上课一直带着针线。”纸糟吴湾66岁的婆婆刘元福说,遇到学生衣服破了,她就补一补,刮风下雨天,一路送学生回家,说她是保姆,一点都没错。

  不仅如此,倪秀兰还当过学生的“妈妈”。2006年大学毕业的陈丽明还记得,上高中时,因为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是文盲,开家长会时,她还让倪老师冒充过她母亲。

  已经出外打工的陈斌回忆,母亲怀他的时候,父亲到黄沙镇(属通山县)迎亲出车祸身亡。母亲后来改嫁他乡,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倪秀兰像母亲一样,经常带他到家里改善伙食。最让陈斌难忘的是,在一个夜晚发高烧时,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倪老师背着他赶几里山路送到法隆村卫生室急救,终于捡回一条命。

  吴剑家有点调皮,学习不用心,天天打架,成绩倒数第一。但倪老师没有放弃、没有歧视,用无私的爱温暖他、激励他,几乎每天都要找他谈心,有一点进步就公开表扬他,有时候把他带到家里补习功课。两年下来,吴剑家判若两人变得爱学习了,也不再打架了。2004年,他没有辜负倪老师的期望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

  对学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十二年来,她不知为山里的孩子们垫付了多少学杂费、医药费。正如她自己所说:“三十二年来,我坚守在糟吴教学点,是因为我爱这里的孩子们,爱我的职业。”

  (中国文明网根据《中国好人榜——倪秀兰》、《“好教师”倪秀兰: 31年的坚守托起一座学校的教育希望》等稿件综合整理,感谢黄石文明网提供素材。)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