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周末“回访”脱贫户

2021-12-17 12:48:0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汪绯

  “喂,喂,喂,你好!你是罗德兴吗?”

  “汪伯伯,是我。”

  “你读书毕业没?”

  “在电子厂实习了呢!”

  “好好学,学一门精湛的技术将来才好就业哈。”

  12月5日正逢周末,这天云淡风轻,冬日暖阳。我约曾一起在黄溪镇黄桥社区扶贫的同事李吉祥、张龙光等人(邹晓敏书记因事未去),沐浴着冬日的暖阳,驱车前往60多公里的黄桥社区,看望曾帮扶过的贫困乡亲。车上我们打通了“篼底户”罗育奇家儿子罗得兴的电话,大致了解他现在的学习情况。

  这几年,我虽然离开帮扶的黄桥社区,但也时不时接到贫困群众打电话来,介绍社区的发展变化,邀请再去他们那里看看,脑海里也时常闪现抽时间去黄桥“逛一逛”的念头。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黔江区人力社保局安排由我任第一书记,时任镇纪委书记李其华任副书记,区人力社保局邹晓敏科长、镇上吴军为队员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这一干就是两年多,直到2017年纪检干部(我是驻局纪检组长)实行“三转”后,邹晓敏科长担负起“第一书记”这一重任,“邹书记”工作很出色,办事实在,深受干群喜欢,老百姓都喜称她“邹姑娘”。

  养蜂大王”走了

  约11时许,我们路过塘河村,“先去陈开举家,看看今年养蜂收成如何?”我给同路的几位说。我们沿着村道公路顺湾而上,道路虽不宽却全部硬化、路面平整,不久就来到7组“养蜂大王”陈开举老人的家,车刚停稳,我们便大步走上农家院坝。

  “有人在吗?”我边敲门边喊,一位大妈从堂屋出来了。“哎呀!汪书记,是你们呀?”这老人就是陈大妈,她一眼就认出当年的我们这几个帮扶干部。站在街沿上我和陈大妈亲切地摆起了龙门阵,他们几个就在屋外随便参观一排排的蜂桶。

  “陈老人家呢?”“他走几年了,是脑溢血死的。”听到这话,我内心一十分难过。陈大妈继续哀伤地说,你们上来那路边的新坟就是埋葬的老支书陈书记,这几年社区黄腊英、罗育奇等有好几位老人都因年老重病先后离世。

  队员隆光回忆说,那几年每年陈开举家的蜂糖收割以后,他都要给工作队的打电话帮忙卖蜂糖,一年300多斤蜂糖,我们在同事、朋友、同学等人群中至少要销售一半以上,陈老人家拿着红朗朗的百元劵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走进堂屋,陈老人家的遗相挂在香火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分别向老人拱手作揖,祈愿这几年已“走了”的老人在天堂没有病痛、一切安好!

  陈大妈说,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在镇上摆摊做水果生意,另一个在外打工,今年收割蜂蜜有300多斤,已卖得差不多了。往年那些蜂蜜都是全靠你们帮忙卖,陈大妈不停地说着感谢感激的话。

  陈大妈隔壁住着张昌元家,一来到院坝,两位老人热情地迎了出来,一把握着我的手。“汪书记,你看!栏杆已经做好了,当年我从那摔下去是你给我买的药擦好的呢!”张昌元家是非贫困户。那时,为减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矛盾,我们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只要是群众的事我们都当成大事来办,“汪书记,虽然你没驻我们这里了,但我还是有件事要给你反应……”我们把老人的事记在了心头。

  木匠师傅重操旧业

  当天黄溪是赶场天,我们经过场镇再进沟约里把路来到3组,公路边有幢红瓦灰墙、一楼一底的精致小洋楼,在冬日的映照下显得十分喜气。院坝里堆着一堆木质护栏,还有制作护栏的机具,这家主人有“木匠”手艺,这就是当年我们走访的第一户张云基家。

  院坝上打扫得干净整洁,田仁志等4位邻里老人围着一张小木桌在打“双扣”,每人面前摆了几颗包谷子,有说有笑,和谐心怡。“汪书记,是汪书记!快端板凳出来坐。”我们一下车,张云基一边招呼,一边朝房屋里面说话,安排媳妇烧水泡茶待客人。

  记得我们驻村后第一天,就来到张云基家,了解到他在咸丰县一工地做工木工时不慎从跳板上摔下来,造成身体三级残疾,经与施工方多次协商赔偿无果,自己前后花费医疗费用7万余元,另外两个女儿都在读书,仅靠妻子王贞树在街上打点杂工收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情况了解清楚后,经局党组会研究明确区人力社保局培训中心主任徐刚作为张云基家结队帮扶责任人。

  “那年,你们来的时候我还是睡在那屋的床上,几个月下不得床。”老张边指边说,徐刚主任一直关心我,他一边联系中心医院为我治病,一边寻求途径解决工伤赔偿问题。

  我们与张云基的重逢胜似久别的亲人,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张艳呢?”“考在四川上班去了。” 张云基高兴地说,张艳是他的大女儿,小女儿也毕业在实习了,我经常都给他们讲,要记住扶贫工作队的叔姨们。真是全靠你们啦,不然他们哪里读得出来嘛!

  看着热闹的气氛,几位打“双扣”的老人已收场围了过来。“他屋现在安逸啰!细娃大的已工作,小的已毕业,没有负担了。”俗话说,“为人不学艺,挑断萝篼系,老张懂得这个道理,往年的手艺没白学,现在身体好后,‘木工’已派上用场,专门加工木质护栏,每天要做几百块呢。”大家议论纷纷,羡慕张云基家现在的好光景,张云基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养殖业双向并进

  午后的太阳暖阳阳的,远处的山坡上镶嵌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小洋楼若隐若现,公路两旁桑园里的桑树枝粗叶茂,叶子厚实喜人。

  “你们当年给黄桥社区每户发放的柚子苗,现在都已挂果了,我带你们去李绍勤家看下嘛,结得好呢!”在去7组的路上,支部书记罗清说。“汪书记,你来了呀,我一听声音就晓得是你。”李绍勤老师闻声出来说,听声音就知道是你。

  在李绍勤家旁边,百多根柚子树上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结得又多又大,最大的少说也有十来斤,看沉甸甸的柚子,让人心生欢喜。柚子树下一群群土鸡嘻戏玩闹,寻食觅情,一个个枕头长的蓝瓜躺在草茏茏里“睡觉”,也算是林下种养殖吧!

  “汪书记,我一直有个想法,等家家户户的柚子都挂果了,我要组织乡亲们摘点柚子送到你们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去,让你们尝一尝。”罗清如是说。“罗书记!把老李聘请为全社区的柚子管理技术指导员噻。”我们不由敬佩李绍勤的管理技术,并对怎么管好家家户户的柚子提出建议。

  从李绍勤的柚子园回来,我们坐在罗书记家开满鲜花的院坝喝茶。“书记!我们黄桥社区已经大变样了,往年的泥巴路全部硬化了,家家户户的房子都重修过了,生猪、蚕桑、鸡鸭、水果等种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罗意、张露等那几年30多个上大学的娃儿都毕业工作了,老百姓生病也有钱治了。”罗清是个转业军人,能说会道,工作负责,群众信服,作为支书,做农村工作算得上“响当当”的干部,谈起社区的发展变化,他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访”后的启示

  相聚的时光虽短,但因扶贫而结下的深厚情谊却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2015——2017年,在那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与镇居干部一起挥洒激情,释放能量,走村串户,共战穷魔,与贫困群众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融入,从路人到朋友、从朋友到亲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回忆和留恋,让我们收获了感激、感恩、感动和感悟。

  感激镇居干群的积极参与。那年7月15日,当空烈日,炙烤大地,我与邹晓敏、张隆光带着期待和憧憬来到了黄桥社区村委会,时任党委书记张怀、镇长张云奎热情接待我们,周密安排工作队吃饭、住宿的地方,详细介绍镇情、社情,精心策划扶贫蓝图,挂图作战,亲自上阵,在整个脱贫攻坚期间,他们经常到社区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充盈了我们迎难而上的底气;支部书记罗清、主任刘国全、文书李绍武、专干张姚、妇女主任陈红等起早探黑,舍小家顾大家,带领我们挨家挨户在较短时间走访完了126户贫困户,让我们摸清了每家不同贫困情况,找到了致贫原因,共同分析治贫对策,形成12万字的民情记录,通过分析研判,制定了结对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协调帮扶、助学帮扶、资金帮扶、宣传帮扶等七个帮扶措施;实打实的“七堆干货”得到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罗清、刘国全、李绍武和张姚带头发展产业,种桑养蚕、养殖生猪,激发贫困群众勤拔苦做,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陈开举喂养40多桶蜂子,他笑称养了“80万大军”(蜂子);刘春菊放弃在广东打工的活路,回家养蚕致富;杨尚志在第二个娃儿刚满两个月后老公病世,独自一人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60多岁的李珍秀儿子患精神病,儿媳出走,老两口将两个孙子送学毕业……在黄桥社区,还有象廖国林、苏之秀这样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不甚枚举,可亲可敬。

  感恩区级相关部门的倾情帮助。时任区政府林光副区长逢年过节入户关心、关怀贫困群众;时任区扶贫办主任李勇百忙中抽出时间到黄桥社区检查指导,增强了老百姓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时任区残联主席简朝恩为因残致贫的村民解决了上万元的救助资金;时任区民政局副局长方林为40名贫困、“五保”和低保老人每人解决1床棉被,区级部门的帮助可圈可点,老百姓记在了心间。

  感动区人力社保局的大力支持。局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了“七个帮扶”措施,全系统近200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班子成员一人帮两户、中层干部和职工两人帮一户,做到户户有人帮、人人有责任。特别感谢局机关、社保局、就业局、富民公司等单位的兄弟、姐妹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办公室,进入农家小院,蹲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情、记录民生,与社区党员干部一起研究帮扶对策,一起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一起与工作队员“走亲访友”,一起帮助亲人栽下柚子苗,帮助贫困群众学习惠民政策,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全局上下齐心协力为社区和群众办了一大堆好事、实事,历历在目。更换社区活动室会议桌、椅,送去办公电脑、电视、打印机、饮水机、电风扇、书刊;组织产业发展资金50多万元;发放本科以上大学新生路费33人93万元;干部职工捐款10万余元、衣物700余件送到贫困户手中;为每家每户购买柚子苗10株共7000多株……

  感悟驻村扶贫丰富了阅历和知识。驻村一阵子,铭记一辈子。两年多的时光非常短暂,我们用真心换真情,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深深地融入农户,融入农村,自我价值的实现收到了满足和喜悦;驻村扶贫既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和知识,又纯洁了关爱和感恩的心。那两年,我们学到了镇居干部的敬业、责任和担当精神,学到了镇居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学到了镇居干部视群众为亲人的为民情怀;见证了镇居干部、农村党员政治思想逐渐得到进步,见证了精准扶贫户逐步脱贫,见证了群众获得政策、慰问物资的喜悦心情。

  当天的“回访”虽没走几户,但也算是落实区委开展“大走访、大遍访”活动要求,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具体行动吧!当我们看到社区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社区群众精神面貌更加昂扬、社区干部与村民关系更加融洽……乡亲们有房住、有饭吃,治病有保障、学生能上学的喜人局面,我们深感欣慰和幸福。如今,“黄桥”已成为亲戚间踩不断的铁板桥、维系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的幸福桥。

  太阳下山、倦鸟归巢,我们离别了黄桥社区的乡邻乡亲返程时,罗清书记深情地说,你们工作队当年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实事,老百姓一直惦记着你们,有空一定要下来走一走呀!我们默默回应,“黄桥”——我们下次再来看你!

  (作者系重庆市黔江区委巡察办三级调研员)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