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14:46:5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云南省最南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一排排传统古朴的木楼依山而建。与一般的木楼不同,河边村的每栋木楼都嵌入一间带有瑶族特色的客房。
“瑶族妈妈客房”是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带着河边村村民亲手打造的艺术品,也是河边村的“脱贫密码”。
请辞学院院长长住贫困村寨 “想让这个村子发生变化”
河边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是国家级贫困县勐腊县辖下的重点贫困村之一。
2014年年底,长期致力于农村贫困和发展研究的李小云第一次来到这里。
李小云:坑坑洼洼的山路,我们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村里,进村看到一栋一栋木头的破房子,我觉得这是没法生存的地方。
河边村里,衣着破烂的孩童光着脚在泥泞的路面上跑来跑去,村民的小木屋四面漏风,人畜混居,异常脏乱……这样的情景让参加过30多个国家乡村发展研究工作的李小云感到不安。
李小云:我离开的时候,村里人都穿着瑶族服装到村口送我,村支书说李老师,你还来吗?我这个人比较感性,就随口说了一句,来来来。他们说除了镇里领导偶尔会过来,他们没见过外头的人。回到县里,我一个人在广场上走,突然间我想到了,原来问题在这个地方。我过去到一个地方调研都是领导陪着,第一件事到农户家看一看;第二件事问你家收入多少钱?第三件事拍个照片合个影;第四件事吃完饭走人,回去写。我觉得这个没什么不好,总比在家里写要好。但我觉得天天重复这样的生活很无聊,我想下一个决心,能不能在这个村里待下去。
回到北京,李小云辞去了担任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职务。
能不能将“深陷贫困陷阱的村寨”打造成自然教育基地?
2015年初,李小云回到河边村,注册成立了“小云助贫中心”公益组织。
河边村靠天吃饭,收入主要来自于甘蔗、砂仁、橡胶。近些年,甘蔗经常被野象光顾,村民们收入严重缩减。由于气候变化和价格波动,砂仁也收入甚微。当时,河边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4000元左右,几乎家家负债。李小云需要找到让村民脱贫的密码。
李小云: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所有乡村都被纳入到了全球化市场中,不再有不依赖任何市场,不依赖外部世界的乡村。他们接送孩子上学,需要骑摩托车,你得买摩托车,你得给摩托车加油。上学、看病这些刚性的支出逐年增长,但他们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
贫困诊断工作持续了半年,李小云最后得出结论:河边村属于结构性贫困,村里没有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致富,现代市场经济却对他们产生了冲击。对于这样一个深陷贫困陷阱的村庄,仅靠一般性扶持措施,并不能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产业。
记者:问题就是谁都在找。
李老师:对,原来的生计路径是一个低水平均衡的生计路径,什么意思?原来的路径就是生产贫苦的路径,比方他最适合到林子里去砍砂仁,我让他搞砂仁,整个的技能、思想、生活方式就是生产贫困的生活方式,必须跳出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政府在扶贫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当时,地方政府已经为河边村准备了每户6万元的30年无息贷款,建档贫困户还有额外4万元的补贴,并计划对河边村实施易地搬迁。
李老师:不能异地搬迁,搬下去他们还得回来种地。这时候有村民跟我讲,李老师能不能跟政府讲讲,让我们到望天树景区去打工去?
记者:为什么不可以?
李老师:我说可以,但不持久。村民的这个想法启发了我,我说我们村子能不能搞旅游呢?傣族过年节的时候我开车下去,看到很多人到望天树旅游,其中一位游客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在上边搞一个村子,扶贫。他第一句话就问我能住吗?我说住不了,车都进不去,他很失望。这件事情是一个转折点,是我天天想的过程里的一个转折点。我说河边村有热带雨林资源,冬天很暖和夏天很凉快的,还有这么多花花草草,这么多漂亮的蝴蝶,我们能不能做成一个自然教育基地?朋友们也可以一起来开个会,比酒店舒服。
依托河边村雨林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旅游业,在河边村发展会议经济,将河边村打造为自然教育基地的计划在李小云脑海里诞生。实施这一计划,李小云设想,首先要建造充满阳光又有瑶族特色的房子。所谓“建造”,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保留房屋原有的木质结构,改造每一户村民的房屋,并在此基础上嵌入一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功能完善的客房,李小云给客房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瑶族妈妈的客房”。
“瑶族妈妈的客房” 从坚决反对到示范建成
当地政府采纳了李小云提出的利用异地搬迁的资金原地建设的建议,出资帮河边村的村民改建新房。可当李小云将这个消息告诉村民时,却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河边村邓会计:祖祖辈辈都住在木房子里,所以我坚持不想建木屋。
记者:你想盖什么屋?
邓会计:我想盖外面那种砖混房,水泥浇出来的二层楼。
记者:你觉得那个好看吗?
邓会计:我当时没想那么多。
记者:为什么爸爸爷爷都住木屋,你不愿意住了?
邓会计:又小又矮。
记者:实际上你不愿意住木屋,是你不想再住矮、小、破的房子了?
邓会计:对,我跟李老师说我不想住木屋,我要建砖房。
邓林国的担忧,也是河边村村民的担忧。他们祖祖辈辈住在低矮阴暗的木房子里,从未见过好看实用的木房子,自然也不太相信可以建成这样的木房子。李小云自己设计出新居效果图,在破旧的木房里向村民们展示。干净的木楼,顶层还有宽敞的阳台,好看的效果图吸引了村民的注意。村民邓雪梅率先站出来,让李小云建设示范房。
记者:从设计到施工、到用料这些事情谁来做?
李老师:我们自己做。料从外面买,我开车到勐腊县市场,勐腊县建材市场都认识我。
三个月之后,河边村第一栋新瑶家木楼建成,村民们大开眼界。有了示范引领,村民们也有了积极性,以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积极主动加入建房大军。
“村民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潜力 不要把我们的作用看得太大”
2017年底,河边村大部分村民的新房都已经建起来了。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和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此时,距离李小云想打造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特色民居还有距离。“小云助贫中心”在政府对主体性基础设施和住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资助性基金支持和向社会筹集的方式筹得补充性资金,进行景观示范、客房建设以及卫生间的建设与改造。
李老师:在硬件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分批培训,把村民组织起来到景洪北京那些好的民宿看人家怎么管理。我们团队人员都是分配任务,大家一起讨论这一轮工作任务什么?然后挨家挨户检查拖鞋是不是摆放到位?卫生间干不干净?毛巾洗的干不干净……除了专业培训,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李老师:我们有一个哑巴不会说话,命特别悲惨,离婚,孩子去世了。建房子的时候,我们优先给她建。我特别发愁,她原来住的地方特别脏,怎么让客人来住?房子建好后我很长时间没关注她,有一天她看见我,让我去看她的房子。进去以后,我的天,她的客房特别小,但布置得特别温馨,我觉得比我们给她设计得还要温馨。我特别感动,出来的时候眼泪都快出来了。
李小云:其实在扶贫这件事上,我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太大了,贫困人口有很多方面做不到,不是他不会做,不是他懒惰,是结构性的原因导致他们没有条件去做。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有这种底色,有这种潜力。
给河边村“断奶” “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
“瑶族妈妈的客房”建成运营,给河边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18年收入总计80多万,2019年收入100多万。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收入也有40多万。
客房的收入在改善着河边村村民的生活,但李小云深知,客房是河边村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但不能成为唯一一环。如果河边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会面临市场风险。而想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就要让收入多元化。在李小云团队的引导下,河边村开始养猪、养鸡、酿酒、酿蜜、种木瓜、种芭蕉……
就在复合型产业的优势开始显现,成果一点点惠及村民的时候,李小云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注册成立“西双版纳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把客房餐厅的运营和合作社的管理,正式移交给全体村民。而他,则负责手把手培养村里的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团队。
这个决定,并不是李小云突发奇想。事实上,让农民学会自力更生正是李小云扶贫理念中的亮点。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李小云将“参与式发展”引入国内。“参与式发展”,就是坚持农民才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决策,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李小云:年轻人有知识有希望,所以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就都不管了。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和市场对接,我们要帮他们对接市场,市场一旦对接上就稳定了。
从台前指挥者变成背后支持者,李小云工作的动力丝毫没有减轻。在扶贫路上一直探索,也是他一贯的风格。参考河边村的发展模式,李小云还在湖北恩施、云南昆明等地的乡村进行了乡村振兴方案的探索。如今,这些村庄的振兴已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