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重庆长寿区退伍老兵李顺清:从侦察尖兵到乡村振兴新兵

2019-09-17 10:43:38       来源:    作者:记者 颜安

  中秋前夕,李顺清拿着长长的疏果剪,在10多亩的柑橘园里挥舞着剪枝。那阵势,似乎他拿着的不是剪刀,而是迎风飘扬的旌旗。

  李顺清,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人,曾经的侦察尖兵,如今的乡村振兴新兵。

  两代人的精神传承

  成为一名军人,是李顺清从小的愿望,这与父亲李兴华有着直接关系。

  李兴华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曾在朝鲜战场上扛过枪,打过仗。不幸的是,1967年,在李顺清年仅5岁时,李兴华就因肺结核医治无效逝世,留下年幼的李顺清三兄弟。因此,李顺清的童年,是在对父亲的思念与崇拜中度过的,参军的种子就此种下。

  1981年,高中毕业的李顺清毅然决定参军,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

  “一进部队就是考核,考文化、速写速记、考反应能力、身体素质等。”李顺清回忆:“考官掐着秒表,让我们这些新兵记写数字,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写得多,对得多。”李顺清因成绩突出,成了一名侦察兵。

  1987年5月,李顺清因作战英勇,表现突出,被授予一等功勋章。

  从技术能手到农业新兵

  1987年10月,李顺清退役回到长寿,被安排在四川染料厂化工车间当机修工人。凭着在部队里的技能储备和自身的勤奋刻苦,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成为一名技术能手。

  工作后不久,李顺清的手指关节处开始红肿疼痛,使不上力。到医院一查,他被告知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很难治愈。

  手上无力,提不起笨重的工具箱,为了不影响设备检修工作,李顺清把工具一个个挂在身上,即使再吃力,也坚持一点一点把每天的检修工作做完。

  “生活也是战场,如果被病痛击垮,就不是一个好战士,比起那些负伤归来的战友,我已经幸运了很多。”李顺清说。

  2003年,川染厂改制,李顺清和妻子李茜同时下岗。李顺清办理了病退,每个月仅有290多元,妻子的工资和他相差无几,微薄的收入一下让家里陷入了困境。李顺清思来想去,带着东拼西凑的6000多元,回到葛兰镇盐井村的老家,流转了10亩土地,开始种植柑橘。

  “对于种植,我完全是一个新兵。”李顺清坦言,他高中毕业就进了部队,如何施肥、怎么剪枝、怎样疏果,都全无头绪。

  不懂就学,李顺清天晴就在地里,下雨就泡在图书馆里,久而久之,“门外汉”成了“土专家”。“我们上过战场的人,心理素质好,不怕挫折。”李顺清笑着说。

  在夫妻二人的共同管理下,鱼塘和果树逐渐有了效益。2009年,柑橘行情好,李顺清赚了6000多元,刚好够孩子的大学学费。

  在盐井村,李顺清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65岁村民宋学芳想要外出务工,但又放不下家里的10亩稻田。李顺清了解后,当起了宋学芳的免费“管家”,一管就是5年。村民郭以芬的鱼塘和果树迟迟不见效益,李顺清也当起了免费“顾问”,给他寻找解决办法。

  当别人问他,这样做到底为了啥?李顺清摆了摆手:“乡亲们也帮了我很多,再说,我是一个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这点事算啥?”

  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干事业

  李顺清在盐井村的老房子,是一栋二层小楼,房屋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果林,有李树、桃树、柑橘树、柠檬树,有的已挂果,飘散着淡淡的果香……

  这是李顺清的“新战场”。葛兰镇南中村是重庆包产到户“第一村”,而离之不远的盐井村,也早早开始了分田到户。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里,盐井村并没有随着改革的春风搭上快车,相反,村里的发展比较滞后。

  “我们这个湾子,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过去我当娃娃的时候有80人,现在只有8个人了。”李顺清坦言,他虽然已经57岁了,手指变了形,但在村里还是个“壮劳力”。

  “年轻人不愿意回来,吃不了苦,别的不说,就说这吃的问题吧,这个季节是村里的蔬菜淡季,一天三顿都吃空心菜,不少人就吃不下来。”他说,儿子李栏今年29岁了,在重庆主城打工有一茬没一茬,居无定所,挣得不多,但也不愿意返乡。

  “随他吧。要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的家园,我们自己搞好一些,不就能吸引这些年轻人回来了?”他告诉记者。

  于是,老兵李顺清开始了新战斗:每逢收割季节,他都会抽时间为村民们免费运送收获的稻谷、玉米;农闲时分,李顺清还会免费“开讲”,给村民培训种植养殖技术;此外,李顺清还利用自己当过兵、进过厂的社会关系,帮村民张罗农家乐的生意,组织农家体验活动……

  37岁的邱其富是广东湛江人,9年前追随媳妇成了盐井村上门女婿。他在村里流转了120亩地准备搞经营,却因为不懂政策和农业“翻了船”,几乎赔了个精光。李顺清知道后,主动成了他的农技顾问,从指导果树管理到代种代管,再到联系销售渠道,李顺清都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还手把手教他机械维修。如今,邱其富的120亩地,已经发展起60亩柑橘和50亩鱼塘,另有10亩地也经老李联系,租了出去。120亩地全都派上了用场,去年邱其富收入约18万元,已经略有盈余。“要不是李老师,我怕是翻不了身。”说起李顺清,邱其富满是感激。

  最近,李顺清打起了水稻种植的主意,“但不是传统水稻,而是彩色稻。”他说,经过自己的动员,乡亲们都跃跃欲试,已联系了300亩土地,准备明年一开春就种植,配合上柑橘采摘,发展乡村旅游。“明年这个时候,你再来看看如何?”李顺清饱经战火洗礼的脸上满是笑意,仿佛看到了家乡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