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6 10:28: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黎大东、何军、周晔、段敏夫
新疆且末县,地处乌鲁木齐以南1200多公里的沙漠边缘。县城南靠阿尔金山,其余三面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抱,在两大“无人区”的合围下,俨然一座“孤岛”。
任教团队来且末的第二天,侯朝茹(前)在教师宿舍前留影(2000年8月12日摄)。 新华社发
内地大学毕业生侯朝茹来这里教书将满19个年头。那张当年来时途中合影的黑白照片中,曾经的短发少女,早已成了妻子,当了母亲。与她同行的另外14名保定学院的同学,也都在这个离家乡万里之遥的地方安了家。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2000年以来,共有650多名像侯朝茹一样的内地大学毕业生,到且末县任教并留下来。这些人用青春给小城带来活力和希望,帮助一批又一批各族孩子走出沙漠,同时他们也在这里体现自己的价值,收获甜蜜的爱情,完成了儿时的梦想。
侯朝茹(前排左二)、王建超(前排左三)等前往且末任教的老师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现保定学院)门前合影(2000年7月3日摄)。 新华社发
为梦想远行
2000年春天,因一批教师流失和小升初学生急剧增加,且末县第二中学遭遇最困难的时期。校长段军在征得教育局同意后,紧急赴内地招聘老师。“那个时候,且末每年有将近200天的沙尘天气,当地人开玩笑‘一天一人吃一块砖’。”临行前,段军对这次招聘不乐观。
结果让他喜出望外。听到西部急缺教师,仅河北保定学院就有上百名学生报名,原计划7至8名教师的名额,后来翻了一倍。
去西部教书,是侯朝茹儿时的理想。她回忆,大学即将毕业时,正值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许多青年都有响应号召去西部的想法。
在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侯朝茹带着高一(1)班的学生进行主题班会讨论(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晔 摄
经过笔试、面试,保定学院有15名毕业生最终胜出,侯朝茹就是其中一个。她高兴了好几天,瞒着家里人签了就业协议。一个月后,父亲得知女儿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就坚决反对,母亲连气带心疼大哭了一场。
2000年8月15日,在保定火车站,15个身穿白色T恤的青年整装待发,当中包括3名河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原先持反对态度的家人赶来送行,嘴里的埋怨变成了叮嘱。远行之前,保定学院毕业生苏普的母亲因病去世。办完丧事后,他看着孤零零的父亲不忍抛下。老人哑着嗓子说:“去!签了协议,要履行诺言。”那个夏天,原本活泼的小伙子,缠着黑纱、带着悲痛和愧疚离开了家乡。
在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参加实习支教活动的保定学院学生同师兄辛忠起(右一)交流(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没出过远门的一行人,到且末花了5天4夜,火车转汽车,越走越荒凉。大家一开始还对沙漠充满好奇。但不久后的沙尘暴,让他们见识到了可怕。体育老师王建超印象尤其深刻。一天正在室外上体育课,天毫无征兆地昏暗下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她瞬间呆住了。风沙如一堵墙席卷而来,能见度不足2米。那一天,宿舍到处是呛人的沙土,她用湿毛巾捂着嘴巴睡觉。后来王建超才知道,为什么且末一场风能“刮走”几个老师。
时间到了2019年。20岁出头的四川小伙刘亚洲常听学校年长的同事讲起以前的艰辛,但已难有切身的感受。“从江西新余学院毕业到这里,坐飞机用了5个多小时,教书半年来也就遇到过一次沙尘暴。”对于这个戴着眼镜有点微胖的文艺青年来说,2018年9月来新疆工作并不是一时冲动。“我一直很向往《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人生,想来西部走一走。”
选择来新疆当教师后,刘亚洲的人生路越发清晰,笃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坚定了要写一本书的想法,一本关于他与新疆的书。他说:“外面的繁华我已经看过了,更想在这里体验别样的人生。”
在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学生宿舍内,王建超(左二)和学生谈心(4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