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史亚欣:用银条打造偃师名片

2019-03-14 14:04:1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卢新松

  

  本网讯(记者 卢新松)“银条本是天宫宝,赐予玄奘种家园。山珍百草多地见,唯有银条一地产。”这四句古体诗,来自史亚欣的《偃师银条歌》。如果不是采访相识,记者很难相信,这位朴素大方、敦厚寡言的银条加工企业负责人,会写出如此意境优美的诗歌。史亚欣是河南省偃师市一名农民企业家。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河南偃师市商城工业园区的金地辛丰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银条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接订单、收款、发货一派繁忙景象,史亚欣划拉着手机告诉记者,郑州、上海、西安、武汉、昆明等地的订单,不断传来。史亚欣指着展厅墙上那幅80余言的《偃师银条歌》,一边朗读一遍讲述。诗歌里,一个个美丽传说和生动故事,清晰展现了偃师银条产业的发展变迁。

  

  偃师银条,美味“宝菜”

  《偃师县志》记载,银条原名“尹条”,据说因商汤宰相伊尹培植而得名。伊尹擅长烹饪,更喜种植蔬菜,便在帝都西亳(偃师古称谓)的南郊培植出了紫花绿叶高不过膝的根茎蔬菜。当时,人们为感谢伊尹,便称此菜为“尹条”。此菜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需要土地有水而不湿,有沙而不松,产量低,价格昂贵,有“白菜九畦,难抵银条一席”之说。古时,当地菜农靠它换回白花花的银子,便又称它为银条,视为宝菜。

  在当地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银条种子是由玄奘取经时带回的。偃师是玄奘的家乡,自唐朝以来,偃师银条多次成为宫廷贡品。

  银条是河南省偃师市特有的根茎蔬菜,属菊科植物,生长期一年,叶绿花紫,入土尺余,刨出后晶莹透亮、色白鲜嫩、条长笔直、无丝无筋、质地致密;营养丰富,富含矿物质、纤维素、氨基酸,做成菜后清爽利口、品相好看、味道好吃、口味独特、诱人食欲。

  1958年,周总理到偃师视察,品尝银条后赞不绝口地说:“银条真是好菜哟!”

  1960年,刘少奇主席到偃师视察,城关镇寺庄村人又用此菜招待了刘主席,刘主席风趣地说:“除了金条当属银条,好看又好吃!”

  2001年6月,上海APEC峰会上,各国首脑品尝银条后,称其为“世界奇菜”。

  2005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偃师银条正式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11年8月,原农业部批注偃师银条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史亚欣告诉记者,偃师城关镇一带处于伊河、洛河汇合处,是银条的主产区。经科学研究发现,伊洛河汇合处的冲积平原土壤中,锰、锌、铜、钼等元素含量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再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这里便成了银条生长的风水宝地。

  

  为银条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史亚欣与银条结缘,不是偶然。

  2004年之前,史亚欣从事的是电缆行业。当时,为了答谢客户,他经常以家乡特产银条作为礼物相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缆产业面临升级改造。此时,在行业小有名气的史亚欣,生出了转行的想法。

  当时,史亚欣中学时的一位老师在城关镇工作。一次交流中,他们谈到银条,俩人都认为银条市场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

  “我也知道做农业不容易,受益低且辛苦,但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家乡情怀。”史亚欣介绍说,“那时候,偃师银条作为地方特产,很受人们喜爱。但市场比较混乱,我就想着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真正踏入银条行业才发现,其中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当时在偃师,大小有十几家从事银条加工生产的作坊,行业之间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市场,大家大打价格战;在生产加工上,很少考虑食品安全问题,过量使用添加剂、漂白剂和防腐剂。

  2005年,踏入银条行业一年时间的史亚欣,便给偃师市领导写了一份长达10多页的“偃师银条产业振兴分析报告”。报告中,他从种植、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行业协会等方面,对偃师银条产业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直言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提出了多条中肯可行的发展建议。

  这份报告,一定程度上为偃师银条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他倡导成立的银条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银条产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

  但要规范当时积弊重重的银条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使用,大家都知道过量的话,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但为了延长保质期,让银条颜色好看,屡禁不止。”史亚欣说,他多次提议要严格控制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使用量,但又多次遭到反对,有人甚至当面说他多管闲事,“你做好自己的产品不妥了,提别人的意见干啥”。这是他听到最多的话。

  “心有余兮力尚远,行业内部有困难。偃师经济大发展,银条产业岂等闲。”面对当时混乱萧条的银条市场,史亚欣以诗言志。

  

  倾情坚守,打造品牌

  坚持的结局通常是成功。

  14年倾情坚守,史亚欣秉持“用良心做产品,以诚信求发展”经营理念,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偃师银条发展之路,赢得了良好口碑。如今在偃师,“买银条,去辛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金地辛丰”银条,也如同偃师一张闪亮名片,走出中原,畅销全国。

  “品质一流销路远,叫响品牌出中原。农博会上人惊艳,出口俄国和越南。”偃师银条能有如此盛况,史亚欣无疑是最有力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必须努力。

  14年砥砺前行,金地辛丰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研制、生产于一体的食品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公司与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合作,在伊洛河冲积平原合作建立了万亩银条种植生产基地,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从选种到收获,每道生产环节都有专家指导,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种植。史亚欣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企业发展新路,不仅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种植户更是“丰收时节笑开颜,种植面积大扩展”。

  现在,公司和30多家种植大户签订了种植合同,公司每年加工销售银条产品数百万斤。

  城关镇怀心办事处老城村,人称“田地主”的田同昌,今年55岁,是订单种植大户,这几年生银条价格涨到3元钱一斤,每亩地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去年,田同昌流转土地60多亩种银条,一年就了赚10多万,像这样的种植大户还很多。

  采访中史亚欣的电话不断,南京的陈元祥打电话要300件,一听有货,微信马上转过来13500元。西安的老客户张贵琴,老家是河南平顶山的,自己喜欢吃,卖的也好,年前要货没有了,今天要1200件,现在只能给700件,微信立即打来20080元,还留言说:“速度、速度快点发货时老板”,史亚欣欣慰地说:“现在销路已不是问题,库存量估计到七月份都没货了,以前,我们都是看销售商的脸色说话,求他们订购产品;现在是经销商找咱要货,并且款到发货。市场混乱的时候,许多银条都烂在地里,农户托关系找企业收购,价钱还低;现在,公司得提前和农户签订合同,并给出保护价”。

  2019年春节前夕,史亚欣带队前往海口,参加在那里举办的“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推介宣传偃师银条。在他看来,随着市场的日渐兴盛,偃师银条到了打造品牌、扩大影响的时候到了,通过塑造企业文化打造美誉度,参加各种产品博览会开发新渠道,实现销量翻番增长,同时也希望当里政府重视企业发展,多搞产业研发,眼下他正在完善进出口手续,让这道名字好听、味道好吃的餐桌美味走向千家万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银条种满伊洛滩,秋雨紫花新景观。富民强市目标远,再乘东风向高攀。”谈到偃师银条未来的发展,史亚欣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美好期盼。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