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09:56:44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张晓燕医生在滦南义诊(资料图)
“完全没想到,才一年多的时间,志愿团就发展到900多人了!”这个结果让张晓艳非常意外,也很欣慰。2015年3月5日张晓艳倡议成立的“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如今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公益团队。说起这件事,张晓艳用四个字来形容:超级感动。
2015年学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张晓艳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的沙龙上说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组建“医疗服务志愿团”。此后的三个月内,张晓艳就组织了两次义诊活动。到了7月的一个周三,下午查完房,她抽空打了十几个电话,就在医院的会议室,十几个医生来参会,张晓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工作会议。8月份,开了第二次会,变成了20人。第三次,近100人……各种科室的医生都有,团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大枣陈醋谢同道
2015年4月9日至11日,张晓艳组织了第一次义诊活动,她带着十几名医生去了山西武乡。一到那里,来自北京的专家们特别受欢迎,医生们加班加点,为500多名患者进行了义诊和健康咨询。
“当时我们都已经完成工作回宾馆准备用晚餐,发现还有患者直接来宾馆门口找我们。专家们又继续忙到夜里9点多,看完所有前来咨询的患者之后,才草草地用了晚饭。”团队的医生们利用周末,挤出难得的休息时间不远千里来基层开展医疗援助,这般付出辛劳,张晓艳看在眼里,内心又是感动,又是心疼。
作为活动发起人,张晓艳自掏腰包,试着买了一包当地的大枣给大家品尝,大家都说又香又甜。一听都说好吃,她赶紧给每人买了一份,还买了山西老陈醋当做小礼物回馈大家,花了将近5000元。“医生们这么辛苦,没有一句抱怨,我真的深受感动,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谢意。”
让张晓艳感动的小事还有很多。志愿团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医生报名了因为工作忙不能随团走,处理完医院的病人就自己买票连夜赶过去;有的医生因为当时走不开,宁可自己开车赶过去也不愿耽误义诊活动;还有的出发时突然身体不适,却带病坚持不掉队。服务的感人场面同样比比皆是,有时专家们下班了,换完工作服准备休息时,发现又来了一批患者,大家二话不说,重新穿上白大褂继续工作。
●藏区义诊七昼夜
2017年7月22日,张晓艳与志愿团专家走进西藏林芝,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医疗援助。他们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分为两路,先后奔赴林芝市人民医院、波密县人民医院开展查房、会诊、义诊、讲座等活动,同时,深入波密县下辖的七个村庄,对藏区村民进行大规模的健康体检和包虫病筛查。
这是志愿团最为艰苦的一次活动。医生们先从北京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林芝。到达林芝后,还要乘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波密县,去县里的村庄还要再坐一两个小时的汽车。途中海拔最高处达4700多米,工作环境海拔近3000米。专家们与藏民同吃同住,但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有的医生还被蚊虫叮咬到满身起红疹,奇痒难忍。但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怕耽误了第二天义诊。
在超出体检范围的腹部全面检查中,志愿团共为2246名藏族同胞做了疾病筛查,查出肝包虫病4例,疑似7例,肾癌、膀胱癌各1例,弥漫性肝损害、肾错构瘤、马蹄肾、肾缺如、肾结石各1例,胆囊结石50例、肾积水3例,还查出了肝血管瘤、急性胆囊炎等疾病患者。他们把所有的患者数据留给了林芝卫计委,为当地医院给患者做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波密县人民医院,张晓艳带领专家们参加了两例重症急救、一例耳部外伤手术,查房20余人次,会诊10余例,面对面、手把手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为当地基层医护提供了科学、专业的医疗技术支持。
●行医脚步不停歇
老百姓太需要医生了。哪里有需求,他们就走到哪里。从京郊大地到秦岭南侧的南水北调水源地,从北大荒到巴蜀山区,从中央苏区到西藏边陲。三年多来,在张晓艳的带领下,志愿团的专家们先后奔赴河北隆化、山西长治武乡县、密云鼓楼街道养老院、河北固安和滦南县、陕西省安康白河县、福建三明将乐县、西藏林芝市县村、江西赣州寻乌县等多个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各种医疗援助。
目前,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已在一些县医院开展常态化支援,每月一次,风雨无阻。三年多来,他们行程数十万公里,为超万名患者做义诊咨询和健康指导,为县市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5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诊疗培训等帮扶活动,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基层。张晓艳和她的志愿团四处奔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见到来自北京的医生。
不过,还有很多地方没法及时涉足,张晓艳便思考线上线下相结合,用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的方式,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如今,她正在筹备网络远程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她说:“这另一番忙碌也很美好,视野开阔了,天地也变得更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