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从吃饱饭到“做好饭”

2018-10-16 11:3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新社记者 赵强

  “搞‘大包干’(包产到户)是被生活逼迫,为了吃饱肚子。”“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严金昌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1978年冬,他和其他17位村民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就此,中国农村改革拉开序幕。

  如果把地分下去,是违反国家政策的。据严金昌回忆,按手印的那天晚上,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作为农民,我们有田、有地、有牛、有犁,为什么吃不饱饭?我们心里不服气呀!我们就下决心分地,按手印的目的是约束自己的,有责任大家共同承担。”

  冒险的结果换来了收获,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量6.65万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人民币,下同),相当于1978年的18倍。小岗村一夜之间成了“明星村”,中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大包干精神”的热潮。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实施“大包干”后,小岗村迅速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但和中国绝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也陷入困惑——“一夜迈过温饱线,20年未过富裕坎”。

  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到小岗村出任第一书记,引导发展旅游业。随后,小岗村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用小岗品牌带火了特色旅游。

  “2008年,开办了现在的农家乐——金昌食府。”严金昌告诉记者,刚开始餐馆的生意并不好,随着小岗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到小岗村考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餐馆每天可以接待200人左右,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在记者采访间隙,严金昌的四儿子严德双正在准备早已被预定好的五桌饭菜,每桌餐费标准500元。餐馆内散客陆续进出,其生意火爆可见一斑。

  “当时小岗村开发旅游业,想回来试试。”严德双说,2007年,自己从广东回到小岗村。他说,小岗村的发展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创业和就业。近五六年村里变化非常明显,去年村集体还分了红。

  小岗村要发展就要靠人才,小岗村的未来更需要人才。严金昌说:“两个孙子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小岗村。我希望村里的年轻人学到知识有了本领后,还回到小岗村来发展。”

  2015年,严金昌把曾经冒着风险分得的35亩土地按每亩每年800元的租金流转了出去。他说现在家里主要收入来源不再是种地,而是餐馆,未来他还打算扩建餐馆,提高经营档次,把这份发家致富的“饭”做好、做香。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华说:“小岗是新时代安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象征、标志。40年来,安徽农村改革的基因薪火相传,为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的红利也加速释放。”

  据王华介绍,安徽省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48.3亿公斤增加到2017年的347.6亿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农民收入由1978年的113元提高到2017年的12758元。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