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14:38:44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记者 高珊珊
王丽娟(左)和学生们在一起。陈迪供图
在昌平区,有间不大的校舍,在特殊孩子家庭成员中,这里是国内最令人心生向往的地方,在特殊教育界,这里是国内的“北大”“清华”。这所名为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的民办特教学校,是王丽娟用自己全部积蓄和精力创办的。
从19岁起成为一名教师,王丽娟就与教育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的一天,王丽娟去残联办事,出于教师职业的敏感,她询问了残疾人的教育情况,了解到国内当时还没有针对智障人的高等教育,“国内约有千分之一的人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教育资源却极度短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全市100万名残疾人中,就有大约10万智障人口,却只有20所学校为智障孩子提供9年义务教育,过了这个阶段,孩子们大多入学无门,就业无路,很快被社会边缘化。
王丽娟决定,办智障孩子教育培训学校,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快乐。她给远在美国的儿子打电话,放弃到国外颐养天年的生活。在儿子的全力支持下,拿出自己和家人的百万元积蓄,给智障孩子创办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在知天命之年,踏上为智障儿童开辟生活新路、抗击命运的艰难征程。
1998年春天,王丽娟开始找校舍,大小院看了38个,终于在找到第39个院时下定决心。这是一所荒废已久的外景基地仓库。为了省工、省料、省开支,她亲自带领工程队进场施工。
1998年9月9日,中国民间第一所志愿为智障学生提供系列服务的特教学校宣告成立。开学典礼上,全市14所培智学校的校领导带着礼物,带着学生演出队前来祝贺,市教委、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市残联有关负责人均出席剪彩。家长们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智障孩子的“清华”。
此后的3年里,王丽娟忙着新学校的事,几乎没有回过家,直到父亲临近去世,她才得知,母亲早已于一年前过世。父母为了她全心投入学校工作,没有告知她。父母过世,成为王丽娟心中永远的遗憾。
她不想让更多智障孩子家庭也留下这样的遗憾。她至今仍清楚记得一位智障孩子家长的一句话:“等我死之前,给我几分钟我把孩子先整死,不忍心让他在这世上受罪。”这句话,震动着王丽娟那颗教育工作者的心,她不能放下那些亟待帮助的智障孩子及其家庭。
“虽然我们的孩子都是智障孩子,但走进学校,他们就有机会读书,成为有用的人。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就如同智慧的光芒可以照耀着每一个智障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康复、读书并且有机会融入社会,所以,学校取名智光。”20多年来,智光学校五迁六址,王丽娟从未放弃。2010年5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她卖掉了在北京的唯一一套房产,自己住进了用学校羊圈改造成的一间房子里。
“要为孩子们做长远打算,将来走出学校大门能谋生,能为社会作贡献。”王丽娟认为,这样他们才能幸福,家庭才能无忧。她和团队一起摸索,从“十无”开始(无大纲、教材、师资、校舍、可借鉴模式、后续资金、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接收了四不要的(父母不要、学校不要、医院不要、就业不要)智残、孤残等特殊需要的孩子,总结了特教与理疗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十结合”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集特教、康复、科研、岗前培训、实习支持性就业及亲子养老的生涯体系服务工程,创办了中国首家智障人支持性就业实习就业园区——特奥爱心农庄、中国首家智障人艺术团——北京特奥天使艺术团,义演上百场,代表国家参加了“世界智障人艺术节”。
至今,已有1080多名孤残、脑瘫、自闭症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在智光学校,在王丽娟和她的团队无私帮助与温暖关心下,在各方面的生活、生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有的留校工作,有的成了小说家,还有的毕业生结婚有了自己的娃儿,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小日子。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我们的校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