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8 09:11:36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柯炳生
今年全国粮食又将迎来丰收。一直以来有种声音认为,中国粮食价格高过国际市场,消费者无形中承担了很多成本,因此应当加大既便宜又优质的国外粮食进口,没有必要年年追求丰收,也没有必要保持高位的粮食自给率。
靠进口粮食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吗?我们来算一算有没有可能靠国际市场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
大米
由于6成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我们先来看一下大米的国际贸易情况。常年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大米不到全球总产量的10%。这主要是因为,大米的主要生产和消费都是在亚洲国家,主要集中在印度、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这些国家同时也是人口较多的国家,能够在吃饱肚子基础上用于贸易的比例小。
近年来一个新情况是,美国产的稻米后来居上,占据了全球约10%的市场份额,是除东南亚国家以外最大的大米出口国。美国人不以大米为主食,其生产大米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国际贸易。
小麦
小麦是仅次于大米占据中国人主食第二位置的口粮。小麦的国际贸易程度较高,仅次于大豆,常年用于国际市场交易的比重约占总产量的20%以上,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其中美国约占全球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加拿大占14%左右,澳大利亚占不到10%。这三个国家的国内消费有限,特别是加、澳两国由于人口太少了,出口小麦的比例接近产量的80%。
玉米
玉米主要不是作为口粮,而是作为饲料和其它工业用途。全球玉米贸易量常年约占总产量的接近15%。
一直以来,中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玉米,但2014年以来玉米进口多元化趋势明显。像大豆一样,巴西、阿根廷等国也成为中国进口玉米的来源国。这三个国家,也是全球三大玉米出口国。
大豆
大豆的话题说过无数次了。这里就简单说几句吧。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一般不作为粮食,但在中国则视作粮食。与前三种谷物不同的是,大豆是典型的国际贸易型农产品,生产国种大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于国际贸易。目前全球贸易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超过了40%。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即使2018年减少了进口总量,但仍高达8800多万吨,而当年国内产量为1600多万吨,完全满足不了国内需求。这也是中国进口的最大宗粮食。
此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大麦、美国的高粱、泰国的木薯等粮食作物进口量逐渐增加,这些粮食不是作为口粮而是酿造、饲料等工业用途。
小结
从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也就是最重要的三种粮食的全球贸易情况看,根据FAO数据,在2017/18年度,大米的全球贸易量483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5%;小麦贸易量1771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3.3%;玉米贸易量1523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4.1%。
我们把这三种谷物的贸易量相加,会得出37770万吨这个数字。37770万吨谷物,在14亿中国人的饭碗里占多大比重?
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是65789万吨,其中谷物产量是61019万吨。考虑到当年中国还进口了2046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而出口量则主要就是214万吨大米,进进出出算总账的结果是:
37770÷(61019+2046-214)=0.6009
如果只算保证人们不饿肚子的口粮的话,这个比例略高:
(4830+17710)÷(稻谷总产量21213+小麦总产量13143-稻谷出口量214+稻谷进口量308+小麦进口量288)=22540÷34738=0.6489
不过也基本上仍是六成多一点中国人的口粮。
大豆方面,目前中国已进口了全球60%左右的大豆,再大量增加进口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又考虑到大豆在国际上不作为粮食,所以就不讨论这个了,我们仍把目光回归到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关乎饿肚子的“粮食”上来。
因此,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如果中国把全球所有的大米、小麦和玉米都买光,也就只能解决六成中国人的谷物需求。
事实上,粮食贸易不单单是一个市场行为、你有钱就能买到的问题,还涉及一系列诸如对本国产业影响以及和别国关系等问题。道理很容易理解:
一是大量进口粮食对中国的粮农生计造成的影响巨大。中国仍以小农生产为主体,即使这些年来对种粮农民有各种补贴,但种粮收益仍然非常低。大量进口低价粮食,直接冲击的就是这些弱势产业中的弱势群体。
二是大量买进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对多边外交影响非常大。鉴于目前仍有许多国家粮食自给水平很低,其中不仅有非洲穷国也有日韩等国。如果中国大量采购国际粮食,一直以来人们担心的“布朗之问”就会成为现实。布朗预期的全球粮食危机甚至政权动荡也不是不可能出现。
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的确就是在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不仅如此,大量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意义之一也正是如此。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未来。中国正在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城镇化进程。目前中国约有6成人生活在城市,未来30年里预计城镇化率将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种粮的人更少、买粮的人更多。
同时,人们对肉类、乳制品和鱼类等消费的增加,仍将推动粮食需求的增长。中国要持续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粮食产量不仅不能减少还要继续增加,毕竟把更大的粮食需求寄托于国际市场的风险是不可控的。这不是粮食安全的“阴谋论”,而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