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今日学习

上海:“互联网+”打造垃圾回收新时尚

2019-06-27 05:55: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记者 高少华

  

  学生们正在使用小黄狗智能垃圾回收设备。(资料照片)

  通过手机下单预约,一小时后就有社区回收人员上门。线上垃圾分类回收平台不仅可以收废旧家电,报纸、塑料瓶等低价值的回收品还可兑换积分,累计可免费领取鸡蛋、大米等日用品。上海静安区彭浦镇与支付宝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两网融合”在线“垃圾分类回收平台”,让垃圾回收和寄快递一样方便。

  为进一步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为社会管理重点热点之一,互联网+垃圾(废品)回收,正逐步深入上海市民的生活生产之中。专家认为,“互联网+”垃圾回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投递习惯,助力打造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互联网回收助推垃圾分类管理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此举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进入强制时代。

  据统计,全上海2400多万人,每天会产生2万多吨生活垃圾,12天堆满一座东方明珠,23天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减少垃圾总量,从源头实施垃圾分类,加大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变得至关重要。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建立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绿化和市容部门负责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建设,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培育回收服务市场。

  此外,《条例》指出,商务、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应当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预约回收服务,以及交易价格、回收方式等信息。鼓励采用“互联网+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增强可回收物投放、交售的便捷性。

  近期,上海市黄浦区举行推进“互联网+垃圾分类”启动仪式,旨在推出全新的垃圾分类合作模式:线上使用“支付宝”平台进行预约/互动/宣传/支付,线下由服务商提供时尚的分类垃圾袋,定时定点上门回收可回收物,因地制宜打造流动服务点和上门回收方式。这一垃圾分类新模式目前覆盖了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豫园街道和小东门街道,7月1日前将覆盖整个黄浦区。

  上海市政协常委胡光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指出,通过互联网平台下单+社区人员上门回收的新模式,解决了回收人员难找、可回收品随意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有效促进垃圾减量,是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的典型代表,同时建立了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科技企业积极投身垃圾回收业务

  垃圾回收在上海正获得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的响应。

  2018年3月上海市发布两网融合分类回收导则,通过融合,实现生活源再生资源与其他类别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投、分类收运和资源循环利用。

  随后不久,爱回收和五角场环保(五角场集团)联合投资并组建了两网融合服务团队,通过整合双方在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智能化交易体系、规范化垃圾清运及末端处理领域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可回收物分类、交投、积分兑换服务。

  记者从爱回收公司获悉,经过2018年近一年摸索和努力,爱回收在绿化市容局监管下完成超过121个两网融合服务网点的落地,全面覆盖了12个街道辖区,并创新性研发和投放了可实现24小时自助投递的智能回收设备,目前已投放超200台。预计2019年上半年完成500个各类网点建设,同时投放超1000台自助回收设备,从而为两网融合服务落地提供支持。

  据爱回收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爱回收研发了多款满足24小时居民投递需求的智能回收设备,其中1款已于2018年12月进行投放。居民可以通过多种认证方式打开舱门,投入打包好的可回收物,回收机会自动称重并赋予居民相应积分。

  目前,在上海的一些社区和街道,从事互联网+垃圾回收业务的还有小黄狗回收机。据小黄狗上海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小黄狗项目以投放小黄狗回收机为切入点,以手机APP和互联网大数据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现金返还”有偿回收方式,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该项目主要分为前端分类回收、中端分类收运、后端分类处理三个环节,通过小黄狗回收机的铺设改变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并依托标准化分拣中心及清运车队的建立,对传统垃圾回收人员、回收站进行规范,实现垃圾减量目标。

  与此同时,通过小黄狗的大数据系统,可以清晰追踪城市可回收物的“来龙去脉”,有效解决生活垃圾量大且分布不确定、回收率无据可依,再生资源各类占比无法确认、回收利用率低等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且为政府监管执行、考核评比以及合理调配公共服务资源等工作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截至目前,小黄狗在上海投入运营的机器已达1000多台,回收量也很大。

  电商企业京东集团也在打造绿色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包装、仓储、运输、回收等多个方面实现低碳环保、节能降耗。京东物流的可循环快递箱“青流箱”已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近30个城市投放超1000万次。京东物流还联合京东公益发起旧物回收计划,2016年至2018年,京东快递员已在全国上门回收了约160万件旧衣,50万余份闲置玩具以及20万册图书。2019年,京东还将继续在北京、上海、宿迁等近五十个城市开启长期免费的旧衣回收活动。用户可一键呼叫京东小哥上门免费回收旧衣。

  未来仍需政策助力

  在专家看来,“小黄狗”等互联网+垃圾(废品)回收项目,已逐步深入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投递习惯。对于较为成熟的城市、覆盖率较高的城市或街道,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准确率会更高,“现金返现”模式对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则更具吸引力。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相关企业在开展互联网+垃圾回收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据小黄狗方面介绍,目前垃圾分类方面的建章立制较为缺乏,建议就该领域进行立法。另外,不同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的管理和落实力度不一,因此,对推进互联网+垃圾(废品)回收,持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对工作的有效推进影响不一。为此,迫切需要政府予以政策及资金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合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除此之外,推进互联网+垃圾回收也面临企业自身经营建设问题,需要企业加快健全垃圾分类智能化回收处理系统,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运作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运用先进技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公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亟待培养。这其中包括:垃圾分类意识普及、环保教育进社区进校园,以及文明使用设备等。对此,爱回收方面也表示,仅仅盲目的投入设备铺设网点并不能直接有效带动用户交投积极性。为此,爱回收建立了两套完整的社区宣传体系,与垃圾分类督导员深入配合,将两网融合和垃圾分类在社区扎根落地,同时长期循环宣传让垃圾分类具有可持续性。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