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05:55: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记者 张超 关桂峰
可回收垃圾的智能中转运输车。(资料照片)
什么是厨余垃圾,什么是可回收物,什么是有害垃圾?在北京的一些小区里,这样的讨论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还会涉及到你手机里的垃圾回收APP里有多少钱进账。
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感化胡同3号院,一台“互联网+垃圾回收”智能设备不久前被安装在小区里的绿地边上,与传统的绿色垃圾桶隔路相望。这个印有“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字样的智能垃圾桶分瓶类、纸类和其他回收等类别的箱体,并排还有一个摆满日常生活用品的电子货柜。
3号院的王女士已经“尝鲜”下了APP,简单注册,就可以扫描放垃圾了。有了这台智能垃圾桶,她开始有意识从源头把垃圾进行分类。她会把厨余垃圾单独装袋,放到传统的垃圾桶里;对于干垃圾,她则会按照智能桶的分类,扫码开箱后,分门别类地投放。因为智能垃圾桶可以给垃圾称重算钱,她每次投放完后,APP的账户余额里都有增加几毛到几块钱,还有相应的积分。
王女士告诉记者这些积分可以兑换货柜里的生活用品,她兑换过一盒牙膏。记者发现,除了牙膏,里面还有洗发水、垃圾袋等。
此外,王女士还向记者介绍了这款垃圾回收APP里还有家电、手机、电脑等选项,把想要处理的家电按照型号等信息填好后,会有专门的废品回收人员上门。
“APP不难操作,小区也有好多位老人用。”王女士说。
“互联网+垃圾回收”的春天到了吗?前两年,在“互联网+”和O2O创业大潮里,一批互联网+垃圾回收项目得到融资。然而,潮水退去,许多明星项目因资金问题爆出设备“停止服务”的消息。“互联网+垃圾分类是一个伪命题”的声音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垃圾分类却是一个刚需。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现在北京市每天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目前北京市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
“如果清运、处理不及时,就会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垃圾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边是“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一边是“互联网+垃圾回收成伪命题”,原因是什么,两边又能怎么结合?
“垃圾分类客单价低,每一个用户贡献的利润更低,上门回收和智能机具与互联网其他应用场景的获客成本是一样高的,并且越来越高,所以回收系统本身不经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常涛说。
他认为,之所以很多纯商业化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探索不能成功,从逻辑上说,是由于缺乏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由人大、政府部门来通过出台相应法律、条例来强制约束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然后,互联网这种提高效率的工具才能使用。
目前,政府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强制约束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在北京,强制垃圾分类已从党政机关率先启动。去年,2500家左右市区党政机关、2300多家公共机构加入强制分类的队伍,这些公共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商超和旅游景点,基本上覆盖了人群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
据介绍,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不组织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的单位,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说:“接下来,还将健全日常执法检查,逐步覆盖至居住小区。”
目前,北京市正在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明年还要达到90%。在示范片区,试点创新多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包括设置“互联网+智能投放箱”、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以及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等。
北京市也在立法层面采取新举措。据了解,《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
“在政府强制垃圾分类实施到位后,可以说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春天到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在有一个稳定的、有盈利空间的环境里,功能越来越凸显。”常涛说,为了保证垃圾分类顺利实施,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做好垃圾中转站、处理站等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