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今日学习

“返乡潮”样本调查:90后的逃避、养老心态——

返乡创客的绘画工作室,成为缙云当地艺术院校学生的写生基地

返乡不是一种逃离

2019-02-11 10:02:19       来源:新华网    作者: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河阳乡村研究院研究员 张晓星

  

  去年秋天,河阳开始了新一轮招商,缙云县人事局、新建镇政府更是下大力度,提供场地免租、创业补贴、贷款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到了不少大学毕业的返乡创客。

  朱一一和许多95后一样,大学毕业后进入电商行业,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在收到杭州和永康两家淘宝公司的offer之后,因为想要离家近一点,她选择了后者。

  在永康过了3年家与公司两点一线、每天与Photoshop和After Effects为伴的生活后,她收到发小邀她入伙回河阳开店的短信,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她们两个还有工作,没有办法来村里看店,我呢,应该是想摆脱加班恐惧吧,换种活法”。谈起如今“看心情”上下班的生活,她感叹也许自己是个“异类”,“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奋斗才是关键词吧,像河阳这样的慢节奏,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回村之前,陈婕妤在义乌的万豪酒店工作了两年多了。作为总经理助理,常常四处奔波。热衷于DIY护肤品的她,还利用空余时间考下了美国NAHA国际芳香治疗师。

  2018年,她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最初她返乡的原因,和冯洁如出一辙:相较城市创业,在农村做电商,成本能大大地降低。然而回来两个多月,她却感觉有些“不妙”,生意并不好做。每天坐在自己的小店门口,看着远山云遮雾绕,数着檐头落下的雨滴,日子一天天无声流逝着

  “我男朋友最近一直批评我,回到村里,把‘上进心’丢了”,她说不清楚这到底算好事呢,还是坏事。

  这样的“养老心态”,在河阳的返乡者中不是个例。在阶层分化日益显著的社会结构中,普遍的焦虑——物质上被淘汰、价值上被贬低,将人们拉入一场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竞赛。而返乡,绝不是为逃离提供一处“归所”,需要返乡者们重塑返乡生活的时代价值。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