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今日学习

“返乡潮”样本调查:90后的逃避、养老心态——

河阳八士门古商业街 走得进,也回得来

2019-02-11 09:58: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河阳乡村研究院研究员 张晓星

  

  朱淑芬和老伴80年代末离开村子去上海工厂,两人结婚后又在上海近郊养过鸡、鸭、猪,一晃30年年过去了。

  2016年禁养政策实施,朱淑芬的猪场被清退。熟悉的养殖业没法做了,他们便在莘庄农贸市场租了个店面卖早点。不久,农贸市场整改,他们只得换了一家沿街铺面,租金也从之前的一年几千元,涨到了一个月近万元。

  起早贪黑、周末无休,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高房租成本让他们没赚到什么钱。“当时忽然一下子感觉自己老了,拼不动了,还是回村里来吧。”

  同样是外出从事养殖业,张秀英一家的经历更坎坷。在广东、广西两省辗转的十几年里,他们感受最深的两个词就是“听天由命”和“世事无常”。往往一场天灾过后,几年的辛苦就会付之东流。

  “好比去年刚赚了几十万,一场台风下来,鱼塘全被冲垮了,就一夜回到解放前。养鸭也是一样,一场禽流感,可能就让你背上几十万的债务”。在养殖业的高风险下,两人陷入赚了又亏、亏完继续借钱,身心俱疲。

  直到三年前,张秀英的老公在重压下得了半身不遂,两人终于下决心放下一切,回村休养。“回来后,我感觉整个人‘活’过来了。虽然还欠着钱,心里却踏实,有空时还去跳跳广场舞。周围的乡亲知道我们家困难,还时不时送种的菜给我们吃。在外面那么多年,现在感觉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与“乡贤”、“返乡创客”群体不同,河阳村为数众多的普通返乡者的故事最易被人们忽略。然而,不仅仅让城市人走得进,也要让一代代农村人回得来,却是乡村建设忽略不了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