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10:57:19 来源: 河北围场县农牧局 作者: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 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
围场是河北农业大县,面临着“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与“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和压力。如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增产与增效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15年起,连续3年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为我们加快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有效形式,引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找到了新路子。现结合2017年实施计划,将主要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突出“托管服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项目做实做细
本着“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环节、扩大覆盖范围、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抓住四个环节,精心实施项目。
(一)确定主导产业。围场是“中国马铃薯之乡”,年播种马铃薯75万亩以上,年产量165万吨,产值23亿元,具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是牵动农户最多、规模集成最强、核心竞争力最大的主导产业。以此试点示范,能够在最短时间见到成效、最大范围惠及农户,在最掣肘的环节补足短板。
(二)优化支持环节。为最大限度“把钱用在刀刃上”,今年确定重点选择马铃薯深耕深松、起垄覆膜、统防统治、有机施肥、仓储保鲜等环节进行支持,有效解决小农户“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市场机制又难以发挥作用的难题。
(三)择优选择组织。将从事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组织,包括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种植合作社、植保服务组织等,纳入《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候选名录》,从中选择经验丰富、设备专业、服务优质、信誉良好的,再以公平竞标的方式确定实施主体。
(四)确定实施地块。主要是“四看”:一看经营规模,本着集中连片、适度规模、技术集成、整村推进的原则,优先选择适宜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地块;二看是否贫困,优先向重点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三看基层工作,优先选择领导有力、工作扎实、管理规范的乡村进行推广;四看群众意愿,对积极主动、履行承诺、能够较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优先支持。
二、推进 “托管服务两个促进”,努力扩大受惠群体
(一)促进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3.12万人,在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特别是因病因残致贫的无力劳动贫困人口达到4.25万人,全县农业劳动力短缺率达到45.6%。全县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21家,拖拉机保有量2.22万台,配套农具1.74万台套。通过服务组织开展的专业化托管服务,将深耕深松、病虫害防治、施用有机肥等现代化生产方式导入农业生产,解决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托管服务组织提供的规模化服务,形成了既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又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径,满足了一些农户继续从事家庭经营的愿望,同时让农户分享到规模经营的收益。
(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技术装备先进,统防统治、新品种、标准化生产、科学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能够充分应用,推广能力强,有效克服了部分农户缺乏科学使用农资、绿色防控病虫害等先进技术的困难。通过马铃薯生产的专项托管服务与综合托管服务,使得当地直接受益农户达到4万多人,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托管服务四个有机结合”,综合发挥示范效益
以推动农业生产托管为抓手,坚持工作统筹、要素集聚、资源整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托管体系。
(一)托管服务与做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围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园区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我们坚持托管服务实施与园区发展紧密结合,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的托管服务理念,精心设计项目地块,确保每个园区的核心产区都有一处集中示范基地。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资金,同时大力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对水电路讯综合配套,支持托管服务组织对在园区内实施的良种应用、标准化生产、深耕深松、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实行“综合托管”,短时期内园区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些“综合托管”地块对构建覆盖全县、辐射周边、产业突出的现代农业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托管服务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相结合。坚持把项目区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田”,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撬动了社会投资活力,建起了比较稳定活跃的托管服务市场体系。目前,全县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采用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全程托管等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种不了地”和“种不好地”等问题。
(三)托管服务与打赢全面脱贫攻坚硬仗相结合。围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2017年,我们继续突出扶贫主业,在42个贫困村安排5.8万亩地块,对贫困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努力打造 “托管服务+脱贫攻坚”示范样板,受益贫困人数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2%,实现当年人均增收2180多元。
(四)托管服务与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以项目区为平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利用托管服务组织的先进技术装备,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绿色生态技术托管。二是按照“政企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功能农业的托管服务,现已发展示范基地2万亩,每吨收购价高于传统马铃薯120多元,按单产2.5吨计算,亩均增收300多元,2万亩项目区可增收600多万元。
四、强化“三重保障体系”,确保工作扎实有序
(一)强化组织保障体系。行政推动层面,履行政府第一责任,成立工作专班,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和各乡镇长为成员,农牧局设立专项办,统筹推进工作开展,构建起常态化联动机制。制度设计层面,农牧、财政部门共同制定《指导意见》《扶持方案》《补助标准》《托管规范》等专件,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能工作。项目实施层面,重点建设技术指导、质检监督两支队伍,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具体乡村、具体地块、具体责任人。
(二)强化监督管理体系。强化项目监管,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把握政策,认真落实“四公示、三签字、五级检查”(服务组织、作业合同、作业单、县级资金补助结果公示;农户、服务组织、质量检验员签字;村级核实、乡镇审核、县级审验、市级检查、省级抽查)和“六必查”(给自家农田作业的、建设仓储保鲜窖的、承担项目的服务组织,作业量大的、重点项目区,有举报的必查)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精准落地见效。强化行业监管,对实施主体进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退出机制和违约追责机制。强化资金监管,以惩治“微腐败”和扶贫领域专项治理为抓手,延伸监管触角,严防专项资金“跑冒滴漏”,确保专款专用、专账管理,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三)强化绩效评估体系。一方面,制定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办法,建立起“农户、质检员、村组、服务组织多方共认”和“县级验收小组联查验收”的双层考评机制。另一方面,把此项工作列入乡镇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作为县委、县政府督导考评和日后安排涉农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前期经验,完善服务模式,切实用好项目支持,坚决把这项惠农政策抓实抓好、落地见效,不断推动围场马铃薯产业再上新台阶。
(本文系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训班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