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广西田东“农金村办”把金融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

2018-03-19 08:39:5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娜 许雪亚

  为增强农村金融的可得性,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立足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在村里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借助这个设在农民身边的金融服务室,实现了村级行政资源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破解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户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机构力量不足等问题,让农户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各项金融服务,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这一做法被当地同志形象地概括为“农金村办”。

  做法

  2009年,田东县在祥周镇中平村设立了第一个“三农金融服务室”,开始探索“农金村办”。2013年全面推开,在全县167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服务室成员由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贫困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村里经济能人组成,主要负责信用信息采集、贷款调查、还款催收、保险业务办理、金融知识宣传等,把原来需要到银行柜台才能办理的业务前置到村一级。田东县以“三农金融服务室”为平台,在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支付体系、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

  一是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田东县2009年启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三农金融服务室”入户收集农户信用资料,根据家庭劳动力数量、婚姻状况、家庭责任感、人口素质和技能等指标,将农户信用评定为A、AA、AAA三个等级,并张榜公布,且根据农户信用变化情况实行动态调整。

  二是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田东县利用“三农金融服务室”广泛布设银行自助设备,截至目前,共布放了154台ATM机、2011台POS机、249台“桂盛通”电话支付终端,在广西第一个实现了金融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ATM机乡镇全覆盖、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通过“三农金融服务室”的业务宣传,共发行各种银行卡93.9万张,人均2.18张,个人网银、短信通等服务方式得到广泛使用,创建了广西第一条银行卡刷卡无障碍一条街,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农民利用“三农金融服务室”,通过“一个小商铺+一台POS机+一根电话线”,足不出村就能转账、汇款、还款、缴费、余额查询、小额存取款。随着农村网络设施的完善,农民越来越多地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结算平台完成相关业务,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做实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为解决农民金融知识缺乏的问题,全县各金融机构利用“三农金融服务室”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送资金、送信息、送金融知识”服务活动。结合实际,由村级金融服务室工作人员向农户宣传介绍各类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及其办理流程等内容,帮助农户计算存贷利率,分析贷款被拒绝的原因,手把手教会农户自助机具的使用方法等,提高了农民利用金融资源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能力。为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三农金融服务室”根据农户信用评级相关信息、贷款申请材料和实地调查情况及时向金融机构报告农户贷款需求,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并监督贷款使用情况及农户反馈的其他信息等,极大地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成本。如朔良镇那娄村是地处偏远的贫困村,该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室”后,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计划,“三农金融服务室”向金融机构提出发放贷款支持该村发展柑橘种植产业。2009年以来,田东农商行通过服务室为该村农户授信185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890万元,发展柑橘产业5500亩,2014年该村顺利实现脱贫目标。贷款余额由2009年的零元增长到2016年末的656万元。

  四是健全有效监督约束机制。田东县政府把推行“农金村办”工作列入各乡(镇)的全年考核目标,将各乡(镇)通过“三农金融服务室”获得的银行贷款金额、贷款逾期率、被停牌的行政村数量等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三农金融服务室”接受群众、当地银监部门、政府三方的监督,承诺收集信息及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出现提供虚假信息及材料、隐瞒贷前调查真实情况、不依据调查情况出具调查意见等行为,金融机构将停止与该行政村合作,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创新

  田东县推出的“农金村办”金融模式,依托“三农金融服务室”,形成了“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室+农户”的服务模式,方便了农民,节省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真正实现了农村金融供需两端的精准、便捷对接。这一模式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和评价机制。“三农金融服务室”的充分参与,破解了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难题。“三农金融服务室”的成员本身就是农村基层的干部群众,他们依托乡里乡亲,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显著增强。在信用评级方面,针对贫困户收入资产较低的现状,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约束机制,科学设计包含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违法犯罪等道德品质指标,农户的信用评级需张榜公示,农户之间会相互比较。通过信用评级,促进了和谐乡村建设。

  二是将各类金融业务办理前置到村。过去受制于实施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等因素,金融机构的业务往往难以辐射到偏远山区尤其是贫困山村。“三农金融服务室”作为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中介和桥梁,使得金融机构在低成本下就可以建立一个“模拟网点”,延伸了金融机构触角,农户在村服务室就能办理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农民办理业务的效率和方便程度,解决了金融机构人手少、工作面广量大的问题,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点,真正实现了农村金融需求两端的便捷对接。

  三是实现了农村金融与行政资源有效结合。“农金村办”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行政资源优势,促成金融资源与行政资源的有机融合。“三农金融服务室”作为基层政府统一搭建的平台,通过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公共服务和政、银、农、保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了政府主动作为、多方联动、综合发力的格局,同步推动了农村金融和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

  成效

  田东“农金村办”为农户提供乡土气息的金融服务,有效将金融资源引向农村,增强了金融服务经济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贷款难问题有效缓解。“农金村办”模式植根于农村基层,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信息筛选,监督和控制借贷农户的贷前、贷中和贷后行为,小额信用贷款得到进一步推广,农户对金融资源的可得性明显增强,农村贷款难得到有效缓解。全县涉农贷款余额从2008年的15.37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72.57亿元;农户贷款覆盖率从2008年的26%提高到2016年的90%;农户贷款满足率从2008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97.25%;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8年的2.36%降低到2016年1.55%。

  二是农业主导产业日益壮大。在金融持续进入农业产业的激励之下,田东县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芒果、香蕉、甘蔗、火龙果等特色产业优势凸显,2016年水果种植面积达48.13万亩,总产量39.43万吨。“田东香芒”“田东香米”等知名品牌的经营成效显著增强。

  三是金融扶贫成果显著。在有效金融资源供给下,田东县的脱贫攻坚实现了重大突破。贫困村贷款余额由2008年的593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19亿元。2009年以来累计向12000多户贫困户发放贷款5.7亿元,其中2016年向3484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1.68亿元。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