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7 16:19:1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国祥
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我们应该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特定时期来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过上小康社会,而且要求每个地区都能够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脱贫致富,让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农村仍有约1亿贫困人口,党中央提出了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求,五年来共稳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六千多万。我们在看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仍然有约四千万贫困人口,且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深度贫困农村地区。客观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不是减轻了,应是更加艰巨。不仅如此,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短腿短板,必须加快补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我们应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结果必然是乡村衰退衰落的教训来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但无论是农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还是农业缺乏竞争优势的国家;无论是农产品出口大国,还是农产品进口大国,现代化的结果是乡村一般人口稀少,且老龄化,特别是农业劳动力高龄化问题十分严重。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经营者往往都是70多岁的高龄人。乡村没有活力,不能吸引投资,农村凋敝现象十分普遍。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来看,大量乡村人口虽然不断进城,但往往流向贫民窟。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世界多数国家在现代化中一般不重视乡村发展,或者虽然认同乡村凋敝不是好的现代化结果却没有动员能力来推进乡村发展。现代化伴随乡村凋敝是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现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够取得实效,从而打破现代化必然是乡村衰退这一“铁律”。
第三,我们应该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状况审视中来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曾经作出过的重要贡献,不难发现我国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农村曾经为全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提供了充足丰富的农产品,输送了大量青壮劳动力,农民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不可少的资本,还为城镇化让出稀缺的土地资源。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主要通过“剪刀差”贡献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优质资源不断地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十九大报告》继续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让乡村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充分发展,为农民谋求福祉,而且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和平衡,补齐乡村在全面小康社会中短板,缩小城乡差别,并让乡村在新时代更好地贡献国家现代化。这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认识乡村发展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正确关系并有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