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11:11:06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作者:
70年历史沧桑,北大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农业史上的奇迹。如今,北大荒就是全世界最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其先进的生产方式、人均生产效率均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和其产生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
1947年,当人民解放战争转向战略反攻阶段的关键时期,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的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指国营农场)”、“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从烽火弥漫的战场转战到沉睡千年的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同年,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试办国营农场;1949年,东北人民委员会成立第一个国营农场的管理机构;1955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与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1962年,黑龙江省设立农垦厅;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1968年,毛泽东批示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2年,黑龙江省设立国营农场管理局;1976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1997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一路走来,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黑龙江省农垦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1983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垦区,做出了“垦区要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指示;1984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1985年,以绥滨农场为代表,率先开始了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改革经营体制,建立家庭农场生产协作体,生产、生活费用开始由“两借”(预借生产、生活费)向“两自”(自理生产、生活费)转变;1987年,绥滨农场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7年的探索试验,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1995年国家又批准绥滨农场建立现代农垦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期改革试验,到2000年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构建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农垦企业制度。新时期,农垦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农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卫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对外农业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历史使命。黑龙江省农垦作为中国农垦中的旗舰其各项作用尤为突出。
就在黑龙江省农垦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努力探索、踏实前行的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全球的粮食贸易中,被称为“四大粮商”的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一方面,它们处处攻城略地,收购、整合、重组,以蚕食鲸吞的方式进入并掌控各个粮食品类;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竞争,不仅仅在本国,同时还将商业战场扩展到了全球各地。它们通过遍布全球的数千家生产基地、工厂、仓储、物流、销售终端在全球市场上翻云覆雨,利用资本、金融、期货等工具大量套现。通过“期现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它们在生产环节就锁定几年内的粮食价格,利用强大的仓储物流优势抢占最佳市场价格时机,通过融资降低成本,再从期货市场对冲套利,确保无论市场价格如何高低变化他们都可以坐收渔利,并达到风险控制、品类扩张的目的。受其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陷入“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怪圈。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农垦向何处去?黑龙江农垦这艘旗舰将驶向哪里?
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33号文件);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对黑龙江省农垦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2017年8月3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初步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制造、通用航空服务、电子商务、农业保险、旅游观光、健康医疗养老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民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职工收入大幅提高,‘美丽农场’建设上新台阶,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黑龙江省农垦改革自此有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北大荒在它开发建设的第70年站在了战略转型的新起点,一艘即将开赴全世界的农业大航母呼之欲出。
“航母就是威慑力!航母就是话语权!我们就是要让黑龙江农垦从过去的土地规模和生产规模的优势,上升为经营规模、品牌规模、资产规模的优势。建立完整产业链,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定价权,和四大粮商抗衡。巧妙利用期货、汇率等金融工具扩大企业效益。”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9楼小会议室,原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对农垦发展前景的描述十分清晰。在他身后由范曾先生题写的“善积粮、畅物流、汇金融”九个大字格外醒目。
其实,在《33号文件》出台后,黑龙江垦区已经就农垦改革进行了先期试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建三江、九三管理局和共青农场实施管委会改革,实现了垦区财税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建三江、九三和共青管委会启动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39.88亿元,其中2016年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7.1%。2016年启动了7个专题15项具体改革和6项改革保障工作。全面启动农垦绥化、哈尔滨管理局综合改革试点,对两个管理局所属的21个农(牧)场实施整合重组,新组建的15个子公司已经正式挂牌运行,为全面深化黑龙江农垦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北大荒粮食集团、九三集团、完达山等3户企业已签约确定合作伙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垦丰种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
“改革的路线图已经画定,下面就是画施工图了。”作为《33号文件》的参与起草者、黑龙江省农垦改革的操盘者,对这个全国最大垦区的改革,王守聪坚定而明确:“农垦改革的唯一目标就是: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是农垦改革的主线。黑龙江农垦在全省大局全国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重要。要保证通过改革使垦区生产力实现大发展,使黑龙江农垦在全国农垦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广大的干部职工有获得感。农垦最大的优势是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农垦改革是块硬骨头,黑龙江农垦因面积大,人口多,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这面大旗。只有‘大集团带动大基地,大粮商带动大粮仓’,才是黑龙江农垦的出路。”
“铿锵走出去,争做大粮商”。2015年,国家商务部同意赋予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玉米和大米国营贸易出口经营权,垦区向成为“国际大粮商”迈出了重要一步。早在1987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已经实现产品出口额3.18亿元,排在全省第三位。我国加入WTO后,垦区借着国家放开外贸经营权的东风,进出口贸易乘势而上,外贸主体经营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垦区自营进出口总额已实现24.8亿美元。而在2002年,洪河农场、二道河农场、鸭绿河农场在俄罗斯远东比罗比詹市种植1000公顷大豆,输出劳务30人,迈出了垦区对俄农业土地开发的重要一步。随后,垦区陆续有30个农场及龙头企业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注册公司、租种土地,输出农机和劳务。垦区境外开发产业结构逐步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工程承包、农业援助等诸多领域延伸。到2016年底,垦区在境外租赁(购买)开发土地310余万亩,种植面积达143万亩。共输出农业机械3910台(套),输出劳务1.5万人次,返销粮食43.6万吨,在境外建立各类公司和企业27家。
大丰收,打出更多的粮食!走出去,站上国际前沿的制高点!
农垦改革大幕已经开启。70年,北大荒正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
有人说,这是一片插杆笔也能扑棱棱长出诗歌的土地。或许正因为此,才成就了北大荒人朴素的诗样情怀。
一捧大豆,他们笑醉春天;一束稻穗,他们收获成熟。
烧穿黑夜,他们赶走亘古荒凉;饱蘸阳光,他们写下“中华大粮仓”的绝唱。
回望过去,那些艰苦卓绝、奋斗不息的拓荒者还未远走;展望将来,怀揣梦想,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北大荒人正迎面走来。
祝福北大荒,70岁青春正好!
致敬北大荒,向梦想再次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