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4 00:20:0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梁爱平、蔺娟
新华社西安10月23日电(记者梁爱平、蔺娟) 环境保护部近日通报的10月5日至17日全国秸秆焚烧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情况显示,陕西火点数仅为个位数。在全国普遍面临禁烧难题时,陕西农民夏收秋收大面积焚烧秸杆的现象几乎绝迹。是哪“三招”让焚烧秸秆绝迹呢?
秸杆还田 土壤更肥
记者近日在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高油路北侧看到,几百亩农田已经收割完毕。现场的一位农民李师傅说,收割完玉米后的秸秆直接还田,这样一来土壤土质松软、营养丰盛,根本不需要焚烧秸秆。
在西安市高陵区鹿苑街办,宣传车不断宣传着焚烧秸秆的危害,村道、田边悬挂着宣传标语和禁烧口号,街办工作人员和环保人员不停地在现场巡查。农田里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秸秆已经还田,没有焚烧的痕迹。
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管理科科长吴爱茹说,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在归还于农田之后,经过一个冬季的腐解作用,来年春天又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而且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陕西,随着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提高,农民逐步认识到了秸秆的价值,正在改变过去随意抛弃、一烧了之的习惯。
吴爱茹说,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秸秆还田可以改良土壤;秸秆饲草加工可以变废为宝支撑畜牧业;通过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抑制秸秆焚烧,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变废为宝 舍不得烧
陕西省大荔县赵渡镇富民村三组的潘中合夏收时站在自家150多的麦田边“袖手旁观”,收割机、拖拉机、秸秆打捆机、播种机和加油车等正在田里轰鸣忙碌。
给潘中合干活的这几台机器是村里明堂秸秆农机合作社的。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机械打捆后将秸秆直接卖到瑛基量生物能源公司,每亩给农民10元钱。秸杆在这里可加工成工业燃油和炭粉。
新技术的推广也使秸杆成为养殖业的饲料,成为生物燃油、工业原料,农民不再焚烧秸杆,企业主动上门收集并用钱买原材料,农民增加了收入。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研发工作,使秸秆由“废”变“宝”。
公司董事长田英申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秸秆揉丝机一小时能生产12吨青料。“农民种一亩地玉米可以产2吨到2.5吨秸秆,农民卖秸秆可增收300到400元。”
目前,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成功实现了秸秆草业市场化运作,已在陕西关中30个县区建立了饲草加工点,在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等23个省区建立了60多个饲草加工和销售基地。小小的玉米秆饲草还跨洋过海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西安市环保局局长陈松林说,西安市通过推广低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从源头消除了焚烧隐患。西安市及各区县还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硬茬播种机、灭茬旋播机、小麦捡拾打捆机等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实施综合利用的农户进行补助。
卫星实时监测 无人机干部巡查
西安市环保局还通过机关处室包抓区域和属地监管相结合,形成了禁烧秸杆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行动迅速、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我们建立了市、区(县)两级秸秆禁烧现场执法检查队伍,市环保局成立禁烧监督检查组和局领导带队的巡查组,主要负责对全市巡查监督,并根据卫星遥感监控信息和群众举报,现场核查认定焚烧秸秆着火点。”陈松林说。
“目前,西安市秋收工作已全部结束,现场检查和卫星云图反馈,西安市未出现焚烧秸秆着火点。”陈松林说。
渭南市环保执法人员还首次使用无人机巡查监测,市环保局生态科科长李争乐介绍,使用无人飞机巡查监测着火点,不仅扩大了巡查范围,让部分山区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得到监测,对取证和锁定着火区域地点也能快速、精确的提供给环保部门。
除了无人机外,红外激光高速摄像头也派上了用场。在陕西兴平市,安装在各角落的30多个红外激光高速摄像头犹如30个“千里眼”,居高临下,360度无死角监控,24小时全面远程监控秸秆焚烧。
兴平市环保局局长杨丰硕介绍,该系统具有红外夜视、360度旋转、3公里半径范围内识别烟火、500米范围内识别放火者面部特征等功能,禁烧情况通过实时画面尽收眼底。“这套系统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可以避免禁烧巡查的盲目性,秸秆禁烧监控实现天地人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