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做好“四有” 深化调研

2015-10-15 09:26:4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祖相

  做好“四有” 深化调研

  重庆市农委主任 夏祖相

 

  重视调查研究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查研究对于“三农”工作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从“四有”上下功夫。

  第一,有目的。任何一次调查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成果回来。首先,要找准大方向。“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围绕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开展,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避免做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调查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两项农村改革纳入全市25项重点改革专项,市农委以两项重点改革专项为大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方面的调查研究,有力推进了农村重点改革专项工作。其次,要找准切入点。“三农”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牵涉面广、涉及度深,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找出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深入调研。如果追求“面面俱到”,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2014年以来,重庆市农委围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针对这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以“把主体改强、把服务改优、把机制改活”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然后明确了每个切入点的核心,“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服务”主要包括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等;“机制”主要包括利益联结、适度规模、培训认定、配套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最后围绕三个切入点和每个切入点的核心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二,有方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范围主要在农村,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和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把握和灵活运用好“望”、“闻”、“问”、“切”。

  “望”,就是深入仔细地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既要看好的也要看差的,既要看典型也要看普遍,既要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要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的过程不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要仔细看、用心看、深入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市农委在牵头负责全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既深入高寒贫困地带看搬迁前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到新的居住点看搬迁后的生产生活现状,同时还要看搬迁群众今后的生产生活规划及蓝图。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全面的“望”,对该项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闻”,就是多方面地听。听基层干部介绍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感受,听普通百姓的实在话、心里话,还要听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管是顺耳话还是逆耳言,只要是准确的、真实的都要认真听。市农委在组织开展的农村改革调查研究中,就多次召集了相关处室干部、西南大学及市农科院专家学者、区县和乡镇干部、农民群众以及社会相关人士召开座谈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样的座谈会中,参会人员各抒己见,直击利弊,调查研究人员坚持以听为主,启发了思维,激发了创造力。

  “问”,就是主动询问了解。要勤动嘴,打开话匣子,放下官架子,做到“不耻下问”,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通过田间地头的走访、问卷等多种形式,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还要善于合理引导,让群众畅所欲言,真实地回答自己最需要了解的问题。2014年9月份,市农委开展的“重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10个问题”的调查研究,就坚持以问为主。一方面,把设计好的问卷发放给252位村支书,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匿名作答。另一方面,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40多位村支书,以座谈会的形式向他们咨询和了解相关问题。通过两种“问”的方式,该次调查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切”,就是“切于身心”,切身体验。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体验他们的真实感受和诉求。市农委要求各级农业干部在农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时,坚持“我是农民”的定位,以一名农民的身份去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例如在对“在山区怎样种地才赚钱”的调查研究中,就假设自己是一名普通农民,去考虑自己的种地面积、种植类型、资金成本、价格销路、产出收益等方面,完全站在农民的角度去算细账、做规划、谋发展,找出在山区种地赚钱切实可行的门路。

  第三,有深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一定要“深”。一是深入基层。“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做深入的了解。避偏、避远、避穷、避差,“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看一看、听一听根本无法得到真实、准确的东西。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乡到镇、进村入户,做到零距离、心贴心的交流和沟通。重庆75%的地域属山区深丘,特别是渝东南的武陵山区和渝东北的秦巴山区农村,山高路远谷深,地势偏僻险峻。市农委要求各级干部在开展调研过程中,要有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信心,要有克服困难险阻的决心,切实深入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农村拿到第一手有价值的素材。二是深入人心。“三农”工作的调研是与农民群众密切接触的过程,干部的形象和作风会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干部在调研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严格要求,坚持做到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扰民、不做样子、不走过场,多搞不打招呼的突击调研,尽量避免“规定路线”的“被调研”,争取“自选路线”的“要调研”。要怀揣对农民深厚感情和对农村深切感知,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上,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农业部门干部的好形象、好作风。市农委在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各级干部在开展“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中,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和务实亲民的氛围。

  第四,有效果。“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成果运用。调研成果从群众中总结而来,也要运用到群众实践中去。一是总结分析提炼。调查研究包含了“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要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把从调查中获得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进行提炼和加工,注意甄别、仔细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零散、琐碎的东西归纳成系统的、有规律性的东西。还要集思广益,通过理论论证、对策研究或比较研究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提出科学中肯的对策和建议,形成完整丰富的调研成果。市农委每年开展的课题调研活动,在完成实地调研后,相关调研人员首先将材料进行汇总,按需求选出有用素材;然后按照提纲起草调研报告,报告初步成型后多方面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最后,将完善的调研报告印制并发放给相关部门和区县。二是强化成果运用。如果说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那么运用调研成果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一项调查研究只有把成果运用到实践中,通过群众的实践检验,才算真正结束。结合“三农”工作需要,及时把有效的调研成果纳入“三农”政策措施制定中,一方面为“三农”工作提供政策理论储备;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措施的有效引导、工作的全力推动,推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市农委经常将有价值的调研成果纳入到全市“三农”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中。例如,今年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以来,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统筹城乡重点改革总体方案》、《重庆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方案》等,都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经实践检验,这些调研成果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重要的价值。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w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