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曾守福 驻村书记为民定制扶贫路

2015-10-13 11:03:2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郑景顺 牛震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位置偏远,下党乡则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前往周围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

  下党乡是宁德市四个特困乡之一,也是省定贫困乡。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次去下党乡调研,他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当年下党之行。2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改变了乡村面貌。曾守福是下派到下党村的驻村书记,他一心为下党村民办实事,是村里的主心骨,村民的好书记。

  舍小家,顾大家

  “守福,部里研究决定派你到寿宁县下党村驻村挂职,你今晚把行李收拾下,明天启程去下党村报到。”2014年6月30日晚,曾守福接到福建省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罗长祥打来的电话。晚上八点半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妻子收拾好行李,坐在沙发上掉眼泪,她抱怨:“你去乡村挂职,上有老,下有小,我一个人怎么办啊?”

  第二天,曾守福从福州出发,奔波3个多小时才到寿宁县城,接着山路越走越差,坑坑洼洼,一路颠簸后到达下党村。到下党村的第一个夜晚,他独自一人在下党外村廊桥鸾峰桥坐了一个多小时,乡村的夜异常宁静,“那个夜晚很想家,但是组织派我来是要帮助村民致富,摆脱贫困的,我得好好干。”曾守福的话语里充满着激情。“下党村是个平凡的村庄,如何带领下党村摆脱贫困,成了我驻村以来萦绕脑海中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进村入户调查,曾守福对下党的村情村貌有了详细的了解。大山深处的下党村位于寿宁县西北部,距县城43公里,因溪水川流不息而得名,外村有明清古民居40多座,村落中有祠堂两座。全村人口1341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总面积1.38万亩,耕地面积942亩,山林面积1.14亩;村里有茶山680余亩,主要种植品种为金观音、黄观音、富云6号、白牙奇兰、金牡丹、正山小种等品种;下辖8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护“青山”,保“金山”

  下党村山川秀美,生态保持较好,溪流蜿蜒,水库风光旖旎。人文资源独特,下党乡是1989年到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唯一挂点联系的特困乡。下党村有中国第一古廊桥——下党村銮峰桥,国家级保护文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文昌阁、红军洞、王氏宗祠、八角仙殿、“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园”、“三槐堂”等文物古迹。此外,下党村外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村落。这些独特的优势,让曾守福想到是发展乡村旅游。

  “要想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要有较高水准的旅游规划,必须要有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对脏乱差的村庄进行整治,必须引导群众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必须有钱来建设,必须要有示范点来引领,必须……太多太多的必须,真的好难,钱在哪里,路该怎么走呢?”这些曾一度困扰着曾守福。重重困难面前,曾守福首先想的是把下党外村整个古村落以规划立法的名目保存下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坚持“修旧如旧”的规划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连续5个星期16次跑到福建省建设厅村建处,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回到村里,曾守福迫不及待地收集有关下党村风光、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照片和文字信息,连续3个晚上加班到深夜,终于在文件要求时限的前一天把文档材料传回乡政府和县建设局走流程进行项目申报。几经波折,在专家的严格审查下,目前下党村不仅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目录,而且所做的规划也通过专家评审,300万元的项目资金也将在2016年初下达。

  虽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目录,但村容还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曾守福决定从村容的整洁做起。让他感到欣慰的是,2015年春节前一天,一大早,天才亮,村民王培根和几个同学组织的一支20多个年轻人的队伍,拉着横幅、唱着歌,自发地赤足到修竹溪里清淤泥、捡垃圾。村里的妇女也成立了巾帼家园清洁义务服务队,经常性地为村里公共场所和孤寡老人家里收拾卫生,维持村容的整洁。在整顿村容上,好几个村民执意不肯拆除建在路边或者村口的猪圈、厕所,在苦口婆心无果后,曾守福在村里成立了“美丽乡村社区营造领导小组”,让村干部和村民沟通。“滴水能穿石,滴水应该也能透心。”这是曾守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定茶园,开富源

  曾守福认为摆脱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困”。下党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等、要、靠”思想严重,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等。“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要结合下党村的特色优势,探索出一条‘造血式’扶贫道路。”曾守福说。

  2014年10月30日,下党村与南安市蓉中村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结对帮扶,推广蓉中村致富经验。“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拉贫困地区一把。”南安市蓉中村党支部李振生书记说。几经考察、商讨,策划实施了“福山水”消费扶贫项目,在中国首创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下党村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定期5年。买下茶园后,茶园主将把茶园的生产交给专业的合作社,并每年收获固定回报。“茶园卖出去了,茶叶也跟着卖出去了。”正是这个理念,让曾守福想出了扶贫定制茶园的模式。模式确定后,他找到北京一家品牌策划公司合作,负责项目的推广和销售,“福山水·聚茶园”成为扶贫定制茶园的品牌名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山水”在北京地区发售,“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理念,吸引了不少眼球。这一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两会”期间自掏腰包订购了一亩下党茶园,紧接着有很多的爱心企业家都积极参与下党村茶园认购活动。目前,已签订认购协议130多亩。根据测算,下党村参与“福山水”项目的茶农每年每亩茶园增收3000元左右,村两委从“福山水”项目中以茶叶加工包装费、管理费等形式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

  “一亩茶园一年可制成生态好茶50公斤,我们将精选好嫩芽,制成顶级好茶金观音1公斤、金骏眉1公斤特供给爱心茶园主,其余48公斤将制成上等高山红茶、高山乌龙茶、高山绿茶,实现茶园与茶杯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让城里人用公道价格喝上生态好茶,自己喝和送亲友都行。同时也让下党村民直接受益。”曾守福介绍。不仅如此,每一个茶园主,将获得下党村荣誉村民证书、福山水爱心茶园主证等,在茶园现场,还将树立以个人或机构命名的茶园牌。

  将扶贫与慈善公益结合,“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从“授之以鱼”变“授之以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直接拨款难以从根本上让农民致富的老大难问题,创新了扶贫的方式,让生态进城,财富进村,让农民成为产业的主人和真正的受益人,快速帮助下党村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兴村社,民当家

  已有的茶园面积有限,如何解决新开茶园的资金问题?曾守福想出了村社合作经营的路子。合作社成员以自愿参与、按股分红的方式参与经营。村社合作的主要做法是由村委出资金或者争取项目扶持做好机耕路和山地、土地平整,由村委会将整理好的土地流转到村委会手中,给予农户相应的租金,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委托合同,写明承租期限和租金等相应条款。完成土地流转后由村委会出资购买苗木和化肥,合作社出劳工和管理成本,按照村委会占股51%,合作社占股49%的比例进行分红或在成本核算后以收取一定租金的形式来增加村财收入。采取这样的模式,既兼顾下党村财增收,又适当调动了合作社的经营积极性,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水平。

  目前下党村已经投入近30万元,由村社合作新开高优白牙奇兰茶园100亩,锥栗50亩,优质高产油茶园500亩,三年后,预期村财至少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曾守福和村委班子商讨决定,为进一步促进本村茶产业健康发展,村里成立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村委会占股20%,村民占股20%,经营管理人员占股60%的股份制形式建设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利润按照股本比例分成,如此一来,村民和村财收入双增加。

  为确保本村茶厂生产的茶叶品质,加强合作社管理,曾守福将全村茶叶分成6个片区,实行片长负责制,对加入本村合作社成员提供一年免费的低农残农药,统一时间试用农药,保证茶青品质,并与茶农签订购销合同,优先优价收购,确保村民稳定增收。这样的政策,吸引了加入合作社的村民。55岁的下党村村民王鹏程,种植了4亩茶园。今年5月,他申请加入下党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我真的太开心了,有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免费提供低农残农药,而且还优先优价收购我们家的茶叶,今年可以过一个好年了。”王鹏程激动地说。

  “故土是每个人一生离不开的精神家园,一个村的贫困和一个人的贫困一样,如果缺思想、缺资源、缺行动,就会没落、凋敝,直到被遗忘。”这是曾守福在工作日记中写的感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