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的故事——

王立华:“让农民多打粮是我的信念”

2016-03-03 12:19:2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丽娜

  田间地头、乡村小路,为啥有那么多人围着他?为啥种粮大户为他点赞?

  32年间,行走在项城市田间的王立华分别6次推动小麦品种、4次推动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使项城粮食单产实现了从250公斤到500公斤的大跨越,为项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充其量只是股级的农技员,是2015年农业部首届十佳农技推广标兵之一,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执着于粮食高产目标

  2015年6月5日,项城市秣陵镇国福农机合作社麦田里,响起阵阵掌声。由王立华建立的小麦百亩高产攻关田经省市专家实打验收亩产达744公斤,比全市小麦平均单产506公斤增产238公斤,增产47%,再次改写了项城小麦单产记录。

  “每次粮食产量提升,都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农民的粮食增产也让我感到欣慰。”谈到今年的粮食丰收,32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河南省项城市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立华说。

  1983年7月,刚从农校毕业的王立华,来到范集乡农技站。没多久,充满干劲儿的王立华就在乡农场建起了他农技推广的第一块试验田。次年,试验田放了颗卫星,小麦亩产高达452公斤。那时小麦平均单产只有320公斤,试验田比大田高出132公斤,在周口这个产粮大区勇夺小麦单产第一名。这只是开始,王立华激情不减。

  20世纪90年代,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王立华主动申请到王明口镇搞万亩小麦高产技术承包,并向项城农业局立下军令状,产量达不到比区外增产20%的目标,就不回局里。在技术承包田,他大力推广新品种,配方施肥、底追并重、化控防倒、病虫综合防控等技术。经过两年艰苦努力,他承包的万亩小麦高产田平均单产432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348公斤增产84公斤,增产24%。

  为实现粮食持续高产,保证粮食安全,王立华不断探索粮食高产新途径。他先后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20多个。以规范落实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积极寻找粮食稳定发展新的增长点。总结了“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六统一”模式,推广“小麦精播、半精播,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种子包衣,化学除草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一增四改”等新技术。示范方粮食单产较区外提高100公斤以上,累计增收粮食1亿多公斤,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带动项城市粮食稳产高产,实现了项城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十二连丰。

  除此之外,王立华还主持承担了国家农业部、河南省农业厅下达的多项高产攻关和丰收计划等项目。作为项城市首席专家,他精心制订每一个项目方案,科学确立技术路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集成技术研究,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他经常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工作在田间地头,抓培训、抓实施、抓检查,身影遍布全市487个行政村的每块土地,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移动的农技服务站

  “心中对农民装有多少真情,脚上就会沾有多少泥土。”这是经常挂在王立华嘴边的一句话,简单而平凡,但却充分说明他对脚下黄土地的无限眷恋和对农民群众的挚爱。

  1983年从河南省百泉农专毕业的王立华,响应党组织“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选择到范集乡农技站。从第一天起,骑着自行车下乡进村就成为王立华的日常工作,身上的军用挎包里,装满了厚厚的书本和花花绿绿的宣传资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走遍了范集乡28个行政村的沟沟坎坎,对全乡田块取土样1000多个,并一一进行了化验。

  王立华一直在琢磨如何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他苦思冥想,觉得改变种植模式实行间作套作是一个有效方法。

  想到就做,1989年他在三店乡鲍庄开展百亩“麦瓜套”示范研究和推广,一住就是四个多月,他培训指导小麦、西瓜种植技术,逐户开展指导,当年 “麦瓜套”就获得了大丰收,小麦单产达250公斤、套种的西瓜每亩2500至3000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是大田单一种植小麦的4~5倍。群众敲锣打鼓到农业局给他送锦旗和感谢信,表扬他说:“王站长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王立华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多年来,王立华总是随身带着农技服务联系卡,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技术热线,走到哪儿发到哪儿。许多农民都熟记他的手机号,有问题直接打电话向他求助。每年他接受电话咨询1000多个,一天最多时有十多个。“一个电话打过去,王站长很快就能来田间指导。当天能来的,他决不会拖到第二天。”项城市季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东升说。

  常年在农村“跑”,王立华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孙店镇农民董新亮10亩小麦发黄,郑郭农民种松岭的大豆有黄苗死苗,官会农民王树民玉米发很多头……一个电话打来,王立华立即去田间进行指导。“俺碰到这样没有架子的专家,就喜欢跟他谈谈心,拉他到自家地里看看,让他给俺出出点子,他就是俺农民的贴心人。”种粮大户付大抢说。

  近年来王立华在项城电视台开办的农业技术专栏中,每年举办电视技术讲座20多期,根据农时季节,有针对性讲解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每年在全市开展培训班20多场次,受训人员2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多万份。

  无悔的田间泥腿子

  32年如一日,王立华从没有离开过农技推广事业半步,且热情不减,激情不退,追求不变。

  作为县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的王立华,长年累月为农技推广事业默默奉献和无私操劳。这也为他换来了诸多荣誉。他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市劳动模范、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不仅浸透着他的智慧和汗水,更透视出他对农技推广事业一颗滚烫的心和执着的爱。他先后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7项,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次,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累计直接培训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37个、玉米新品种29个,曾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地厅级成果奖5项。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

  然而,王立华从级别上讲,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个股级。但他也不是没有过好机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王立华的高产试验田大丰收时,王立华在整个项城市就成了名人。不久他便收到县城内多个局委抛出的“橄榄枝”。“我是搞农业的,每天都是在农田里给老百姓指导农业生产。能让老百姓多打粮,就是我的信念。”王立华多次婉拒邀请,放弃了到更好单位工作的机会。

  当年与他一起毕业的校友有人抱怨:“工作十年,终于有职务了——副股级,连晋升副科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有人耐不住寂寞,换了工作,不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王立华,一如既往,在农业战线上默默无闻地奉献,成为项城市首席农业专家。

  “农技人员就是要两脚沾满泥,全身带有泥土味儿。”王立华笑着说,“通过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往小处说就是让老百姓一年下来能有个好收成,增加经济收入。从大处讲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我们河南人乃至中国人的饭碗。”普普通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农技推广人员的情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