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黄达灵:敢为人先的“金鲳鱼王”

2016-02-03 10:55:1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李姗

黄达灵(左)帮工人装运金鲳鱼

  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镇,提起临高海丰深海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达灵,几乎是无人不知。他不仅是当地渔村老百姓眼中敢为人先的“渔民老总”,更是亚洲最大的“金鲳鱼王”。他带领当地农民创办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在海南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深水网箱养殖,目前深水网箱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2015年年产值达到1.5亿元,养殖的金鲳鱼畅销欧美、东南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临高群众致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天命之年创业 不言迟

  黄达灵是土生土长的临高人,小学毕业后便跟着父亲出海打鱼,之后入伍当过铁道兵,也当过打石工、伐木工,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思维敏捷,性格豪爽,很有闯劲和韧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黄达灵开始进军水产市场。当时从海南收购水产品到广州售卖的商家有十多家,大部分的收购商都在亏损,但胆大心细的黄达灵收入却很可观。“收购的商家很多,但是怎么运作要靠自己。”黄达灵告诉记者,那时每天凌晨1点到3点,他都会打很多电话,及时了解广州市场的水产行情,调整自己在海南的收购计划,最后他的鱼都可以高价卖出。颇有生意头脑的黄达灵,水产买卖做得顺风顺水。

  然而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黄达灵的策略渐渐失去了作用,水产生意越来越难做。而且黄达灵也意识到靠捕捞来供给市场,海洋环境迟早无法承载,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此时,黄达灵注意到了深水网箱养殖。1998年,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就开始引进挪威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但由于没有能力开拓后期加工、销售等渠道,养出来昂贵的深海鱼在岛内根本卖不出去,最终以亏损告终。此后,深水网箱养殖在临高就成了无人问津的项目。2002年,黄达灵前往山东、浙江等地考察深水网箱养殖情况,总结了养殖技术、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看准了当时还比较小众的金鲳鱼的市场前景,信心十足地回到临高,做起了深水网箱养殖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3年,已经将近50岁的黄达灵带领当地渔民创办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向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租赁8口挪威旧网箱并进行改造整修,又新制作安装4口网箱,投入新盈镇后水湾养殖。2003年11月,黄达灵养殖的第一批金鲳鱼大获丰收,除去成本,净赚200多万元。

  2004年下半年,生意渐渐步入轨道的海丰养殖公司引来了“合伙人”,中石油旗下两家公司与黄达灵开始了合作,然而由于管理上存在问题,两年之后,双方分道扬镳,公司亏损2000多万元。黄达灵一方面不愿放弃自己的深水网箱养殖梦,另一方面也不忍心看到100多名从渔民转产来到公司的工人失业,便通过“农民+公司”的形式,吸引工人参股,养起了100口网箱的金鲳鱼。当年,黄达灵就带领100多名员工迎来了“开门红”,盈利900多万元。

  关于扭亏为盈的秘诀,黄达灵告诉记者:“最主要还是做好管理。”据黄达灵介绍,以前使用网目为5~6厘米的网衣时,投喂饲料很多会随着风浪流失,每口网箱每天会浪费近9斤的饲料,后来公司通过在外围使用自己编织的网目仅为0.6厘米的网衣再围起一圈,既避免了浪费,又可以对残留的饵料进行回收,保护了水质,这一项每年就节约了上百万元的成本。

  “2006年春节,我们的工人奖金最多的有1万多元,最少的也有几千元。”黄达灵和他的工人尝到了深水网箱养殖的甜头,公司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用科技应对灾难 不言败

  就在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之时, 2011年9、10月间,海南连遭“纳沙”和“尼格”两场台风袭击,海丰养殖公司的268口网箱有182口被损毁,固定系统的木桩全部被台风拔起,网箱内的全部成鱼逃散,公司损失高达7900万元。面对毁灭性打击,已年近花甲的黄达灵依然没有动摇,他借了860万元高利贷用于恢复生产,不仅不降薪,还给每位员工加薪200元,带领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投入灾后重建,连续奋战28天,将生产设施全部恢复。

  也正是这次台风,让黄达灵下定决心要改进网箱的技术。过去的深水网箱大部分靠打木桩固定,抗风能力相对较弱,在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帮助下,黄达灵通过研究试验,将原来的“缆绳+木桩”升级为“缆绳+大型水泥墩锚”固定,大大增强了网箱的抗风能力。为筛选新的适宜养殖品种,实现深水网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黄达灵在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尝试养殖老虎斑、龙胆石斑、美国红鱼等品种,取得了成功。之后,黄达灵还参与了国家“863”计划《深水抗风浪网箱研制》、南海深水区高值鱼类大型网箱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通过诸多科技元素的植入,黄达灵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在2014年台风“威马逊”、“海鸥”中,黄达灵的网箱抗灾能力明显增强,损失较小。

  如今,海丰养殖公司共计拥有525口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海域面积达到3000亩,2015年年产量8200吨,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解决当地200多名渔民就业。黄达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鲳鱼王”。

  带动渔民致富 不言弃

  “2011年那两次台风,公司损失接近8千万元,很多人劝我放弃,毕竟是快60岁的人了,折腾不起了。”黄达灵告诉记者,“如果那时放弃,我劳累一辈子的积蓄是足够安心养老了,但我不能光考虑自己啊。摊子大了,责任也就大了。企业有100多号人呢,原来每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还有各类社会保险。我要是放弃了,所有人都要失业,许多家庭都会受到重创,我不能放着不管啊!”

  作为临高深水网箱养殖业的“领头羊”,黄达灵在创业路上一直不忘带动当地渔民致富。网箱养殖是一个高投入的项目,一组网箱大约要投入100万元,一般的个体养殖户难以承受。为组织当地渔民抱团发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2008年黄达灵发起成立了临高县第一家深水网箱养殖合作社——临高海丰深海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网箱投资得到现代农业补贴项目资助(以物代资),不足部分由渔民集资解决。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共同运料、分户经营、统一销售的办法养殖,成本大大降低。

  王发海是海丰深海养殖合作社一名社员,原来从事捕捞业,5年前转产做深水网箱养殖,在合作社的支持下,他的深水网箱已从最初的2口发展到现在的12口,收入逐年增加,最近在新盈镇上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洋楼。“是黄总鼓励我来搞网箱养殖的,提供设备和技术来支持我,这几年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也总是找他,现在越做越好了,今年除掉成本能赚几十万元呢。”王发海还告诉记者:“在黄总的带动下,村里很多人都加入了深水养殖行列,今年又有好几家要加入合作社了。”

  据了解,2015年临高县的网箱养殖规模已达3042口,保持亚洲最大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地位,在深水网箱养殖投苗近9000万尾,年产量2.8万吨,年产值7.84亿元,2000多名转产渔民走上了致富路。深水网箱真正成为了临高渔民的“海上银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黄达灵在深水网箱养殖上的探索与带动。

  十多年来,黄达灵带领当地农民,一步步地从个体户发展到集约化的深水网箱养殖大生产新模式。现在,黄达灵开启了另一个梦想,在邻昌礁上,建构一个融乡村景观、民风民俗于一体的、具有临高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农家乐休闲中心——“邻昌礁农家乐文化岛”。“临高县并不算富裕,但临高风土人情独特,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我的想法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条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打造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农家乐休闲中心,吸引城里人来这里体会农家风情,农民也因此增加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黄达灵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