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 夜宿小溪话脱贫

2016-01-16 11:42:1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莫华英、李丹

  

       连续翻越8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3个多小时,记者在冬日的傍晚来到湘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永顺县的小溪乡。在同基层干部群众围坐火塘促膝长谈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对加速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

  在小溪乡的小溪村,乡长彭建华介绍说,全乡共有11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243户8654人。2014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仅有1200元。作为湘西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小溪乡被确定为扶助对象的有7157人,占比达83%。

  入夜时分,四周山色微茫,记者在路口遇到了行色匆匆的永顺县政府驻村扶贫队干部周广春。他告诉记者,扶贫队初步打算先帮扶5户特困户改建特色民居办成农家乐,晚上要约邻乡的工匠开会。

  “会场”设在不远处的一户村民家。小溪乡政府派驻小溪村的第一书记肖庆云、村支书陈道金、村主任李忠斌以及两位工匠已围坐在火塘边等候。周广春和他们商量第二天一大早去现场测量,改建方案一定要突出民族特色。

  谈到脱贫,小溪村党支部书记陈道金说,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9个都还没通车,住有70多人的老鸦坪组至今没通电。全村共有308户1050人,被认定为贫困户的有262户836人,“有700多人还生活在较为原始的状态”。

  “这些居住在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都非常勤劳朴实。”李忠斌说,眼下深陷贫困,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生活环境落后,尤其是居住地被划入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发后,生产活动受到严重束缚。

  陈道金说,自2001年小溪自然保护区上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后,山上一草一木都受到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款成了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补偿标准虽有所提高,每人每年能领到的钱也就是650元,远不足以弥补他们为保护生态作出的牺牲。

  谈起“异地搬迁”,很多村民纷纷围过来加入讨论,“会场”慢慢热闹起来。有的村民说,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有人说,夏天毒蛇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几乎每年都有人因未及时就医而丧生或截肢;有人说,小溪乡没有邮政所和户籍办理点,取钱、收发信件和办理户口需去几十公里外的长官镇……

  周广春说,县里已规划两处移民安置点,其中一处设在芙蓉镇,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让村民搬出去后留得住、能致富。目前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从摸底调查结果看,多数人想搬迁但顾虑较多。

  “能不能搬,关键看有没有奔头。”李忠斌说,如果只是给搬迁费,很多人花完这笔钱后生活将难以为继,“还是要找到切实可行的长效解决方案”。

  肖庆云说,小溪乡的情况在永顺县都非常典型,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村民的特点和意愿,分类提供帮助。“如对60岁以上村民可增加现金补偿,对40—60岁的村民重点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40岁以下青壮年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

  “我觉得还可以让一部分不愿搬迁的村民转化为护林员”“如果搬迁,一定要按国家‘正规’的生态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肖庆云话音刚落,另几位村民接过了话茬。

  不知不觉,夜幕已完全降临。屋外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四周的深山一片漆黑,屋内却仍灯火通明。大家围在火塘边热烈讨论,纷纷为小溪乡的未来找路子、出点子。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