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农业转方式这一年

合作社书写的穷村蜕变史

2015-12-22 14:57:3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李春艳

孙庆元在展示自己合作社生产的粉皮

  “谁能想到,三年前,村里一条公路、一盏路灯都没有,三年后,一条土路都没了,200多盏路灯装起来了,我们再也不用走泥汤路、摸黑了,不是加入了合作社,这日子,不知道啥时候能过上!”说起眼下,安村的村民们与其说满意,不如说满怀感激。他们提到的合作社,就是山东省东平县安大土地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的当家人孙庆元,也是安村的党支部书记,合作社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成立的,因为有着多年经商的经验和敏锐的头脑,回村后,孙庆元一心认定,搞规模经营,是改变村贫民穷的唯一出路,而最终会选择土地股份合作,他说,并不是一时兴起,拍脑门定下来的,而是村“两委”班子多方考证的结果。

  逼出来的规模经营路子

  2010年,孙庆元结束了东北风生水起的生意,带着积累下的上千万家资,回到了家乡安村,并当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然而,一心想做点事的孙庆元,看到村里的烂光景,不知所措,一时无从下手。

  “那时候村里不但一分钱收入没有,还欠着24万元的外债,一条公路看不着,一到雨雪天,人得在烂泥汤子里走,村里没什么产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土地就留给了老人妇女,讲求不了啥效益,能吃饱就行。”孙庆元的心里既无奈,又酸涩。贫穷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已经充分显现:干群关系差、人心不稳,这种现状不改,他声称这村支书“白当了”。怎么改?“还得从村情入手。”孙庆元思考了很久,最终得出这个结论。

  安村共有343户农户,耕地1270亩,人均耕地面积满打满算将近1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世代以种植小麦花生为生,上世纪90年代,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土地仅靠老人妇女勉力维持。“固守一家一户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想富民强村几乎是空谈。”孙庆元觉得,种地是农民的本行,这致富的点子说到底还要着落在这1270亩土地上。这时,土地股份合作进入了孙庆元等村“两委”班子的视野。

  据东平县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井立义介绍,全县自2013年始,有条件的村开始探索土地入股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几年下来,共成立了50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孙庆元他们正是在走遍了这些合作社的基础上,反复研讨,多次论证,结合村情,最终认定,以安村现状,只有搞土地股份合作,集中全村土地,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有出路。

  算出来的村民信任

  “我们搞土地股份合作的目的,是让全村村民都能受益,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村集体增收提效,如果全村土地悉数入股,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做起来太难了。”孙庆元他们碰到的普遍难题是:大多数村民不信任。

  尽管根据合作社宗旨,要最大限度保证村民利益,每年给予入股社员1亩地即1股1000元的保底收益,而且年终还享受合作社分红,可村民们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你说让入大家就入啊,把地给了村里,万一以后赔本给不了我保底钱咋办,再说了,如果我中途还想自己种咋办?”村民们的疑虑与不配合,使得合作社在成立之初遭受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合作社的主要推动者,孙庆元坦言,村民有此疑虑在情理之中,让世代以农为生的农民,拿出自己的土地,用一年时间等待一个并不很牢靠的期许,“谁心里都有点突突的。”但是搞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把合作社做起来,就得先打消村民们的疑虑,让他们相信并支持村“两委”的决定。为此,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由孙庆元出面,通过算好“三笔账”,让村民们安心自愿将土地入股合作社。

  所谓“三笔账”,即老百姓收入账、集体收入账、土地收入账,孙庆元说,老百姓体会不到真金白银式的实惠,是不会相信你的。正是算清了这三笔账,2013年10月,安大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顺利吸引了首批274户农户入社。

  2014年是合作社正式运转后的第一年,孙庆元的“三笔账”如实兑现:合作社净利润达1026万元,其中366万用于分红,其余用作发展积累。大伙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又有40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至此,合作社成员发展到了324户,入股土地达1056亩,全村90%以上村民入社。

  试出来的公平高效

  除了合作社理事长、安村党支部书记,孙庆元还有一个头衔——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近几年,孙庆元所提交的人大提案中,屡次提到当前的土地承包法亟待修订,因为东平人均实际耕种面积不均衡的情势太严峻了。

  据他介绍,安村因为土地承包情况复杂,自1983年一轮土地承包后,几十年来再未调整过,如今,人地配比已经严重失衡,有的农户2口人种4口人的地,还有的8口人种3口人的地,村民们对此非常不满。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除了有村民共富的想法,孙庆元说,更多的还有缓解人地矛盾的打算。

  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除为成员支付每亩1000元的土地保底收益外,每年还将可分配盈余的30%为社员分红,其中集体股占243股,剩余的70%用于合作社发展积累,但是,分红并非是每个社员都能享受的。只有人多地少或人地配比均衡的才能参与分红,那些人少地多的则无权享受。孙庆元举了个具体例子予以说明:比如,2口人种了8口人的地,这种情况只给每亩1000元的保底收益,不享受年底合作社分红;8口人种2口人的地,除了能得到每亩地1000元的保底收益外,还能享受年底分红。

  孙庆元提倡的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显然很难推行。不少村民尤其是不能享受分红的人,对他及合作社意见很大,言辞过激者大有人在,孙庆元幽默地说,不骂他算是很客气了。尽管现在这位农民企业家说得云淡风轻,但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农村,想要推进这项“新政”可想而知有多难。尽管如此,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孙庆元,一手出强硬牌,一手打温情牌,硬是顶住了压力,让村民们慢慢接受了这个改变。

  但是,公平不是合作社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在公平基础上实现高效运转,才是合作社的成立初衷。孙庆元最得意的,就是合作社引入的绩效工资与让利制度,大大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蔬菜种植产业工人能得到三部分收入:每人每天80元固定工资,每个大棚按当天出菜量0.02元/斤发放的绩效工资,此外,如果完成了当期一个大棚9万斤的出菜量,多出产量的利润,合作社与产业工人按比分配,这样一来,就打破了过去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的怠工局面。

  如今,三年过去了,合作社主营粉皮加工、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五大项目已逐步开始盈利,全村人均收入较三年前提高1.7万元,村集体资产积累至上千万,面貌焕然一新:泥泞难行、尘土飞扬的土路已成为历史,老人们在幸福院能得享晚年,妇女在合作社挣钱顾家两不误,村里还安装了监控器,维护治安的难度比原来小多了,干群关系缓和了,邻里感情也和谐了。

  泰安市农经站副站长陈挺不无感慨地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显示出了蓬勃生命力,它既是实现村、民共富的较好形式,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但最为关键的是,土地股份合作这一模式要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有一位真心为农、秉持公心的带头人,而有威望、又有奉献精神的村支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上门朝他发牢骚喊不公平的,他告诉人家,合作社可以给你分红,但条件是你把多出人口的地入集体股,根据国家的政策你种这么多地是合法的,但是不合我们的村情,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眼见别人地少的吃饭都困难,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也正是他的这种公心,慢慢的,反对的声音没有了,共富开始在村民们心中形成了共识。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