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 08:18:3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夏天上个厕所,被一圈儿蚊子围着不说,人出来了身上都带着味儿,冬天身上又冻得冰凉。尤其是夜里上厕所,没灯,得打着手电筒……以前村里的厕所都是传统的旱厕,自家用着还凑合,真要是城里来个亲戚朋友的,甭提多不方便了。”63岁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北村村民崔忠诚告诉记者。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冬天四处漏风,夏天臭气熏天”,曾经是山东临淄等北方地区传统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随着农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传统旱厕成了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如何解决传统农村旱厕卫生难题,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有品质?
变化始于三年前。自2015年起,淄博市临淄区率先在山东省实施旱厕改造三年专项行动,全面掀起“厕所革命”。
三年的时间里,淄博的改厕行动进展如何?这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又给当地的农村带来了哪些改变?
改出农家美好生活新高度
“改厕前,城里的孙女都不愿意回来,就是因为这厕所问题。”年过七旬的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孙美云老人告诉记者。
20多年前,儿子李光娶了城里的儿媳妇,村里人都羡慕孙美云,孙美云也特别高兴。可是第二年春节,儿子带着新媳妇回家过年,尴尬的事儿就出现了。原来,对于农村传统的猪圈厕所,儿媳妇很不习惯,上厕所时被那股难闻的气味给“熏”了出来,捂着鼻子说了句“我到外面看看”……当天午饭后,儿媳妇说什么都要回城里。从这之后的很多年,儿子一家回来往往也是吃了饭就走,从没在村里过夜,这厕所问题成了老人心里的一件“烦心事儿”。
孙女出生后,情况依然没有改变。“逢年过节,儿子一家都待不住。孙女吵着要去外婆家的楼房过节,说那里干净。我这个当奶奶的,心里可不是滋味。”回忆起这些事儿,孙美云感慨当时很无奈:“那时候农村哪有什么条件好的厕所?”
2015年,临淄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旱厕改造试点区县。孙美云是西单村第一批报名旱厕改造的村民。说起改厕,孙美云一开始心里也“犯嘀咕”:这改厕到底得花多少钱?效果咋样?为了打消孙美云等村民的顾虑,村里发放了热线卡,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党员干部带头搞了示范点,村民随时参观、亲身体验,通过一算账对比就想明白了。
据介绍,淄博市为了解决农村改厕资金问题,通过建立政府补助引导、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在落实省级补助资金每户300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按照每户300元进行奖补,各区县和项目镇村分别按照每户300~500元、100~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山区群众和贫困户改厕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每户各新增补助100元,全市累计落实财政补贴资金3.8亿元。
改厕到底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村民的意见很重要。淄博市在对全国旱厕改造的各类模式进行调研、征求了各镇街道及群众意见后,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和农户院落条件,确定了采用“三格式”和“双瓮式”改厕模式,满足了不同经济条件农户的改厕需求。
当年,西单村旱厕改造采用的“三格式化粪池”工艺,在省市区三级财政补贴900元后,孙美云基本上没再掏钱就让家里的厕所大变样:不但铺上了洁白的瓷砖,还安装了干净又卫生的冲水式蹲便器和通风设施。
“现在好了,每逢过节,孙女、儿媳妇都愿意回来住几天。”孙美云高兴地说:“自从咱这实行改厕后,不但方便了自己生活,环境都变好了。”
管出一条生态农业产业链
新厕所固然干净卫生,厕所的管护问题成了农民“担心的事”。
百姓的顾虑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随着厕所改造行动的有力实施,传统旱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何解决好后续的粪液清抽、化粪池维护、厕具维修更换、粪液粪渣综合利用等问题?“三分建设,七分管护。”针对以上问题,临淄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农厕无害化卫生厕所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的意见》,采取市场化运作、村民自治、厂家售后服务等多种模式,进行厕改后渣液清运、配件供应、故障维修等管护工作,形成了“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我们这儿的村民都有一张农厕服务联系卡,卡上有我的电话。谁家的厕所粪污满了,厕具坏了,只要打个电话,我就过去上门服务。”张福堂说。
张福堂是敬仲镇白兔丘北村农厕服务站工作人员,自2016年上岗以来,他每天开着抽厕车穿梭在附近各个村子里,一户户清抽粪液粪渣。
“一开始干这个家里人都不同意,因为这活儿又脏又累,后来就想通了。这活儿总得有人干嘛,也算是为乡里乡亲干点儿好事。算下来,每年都能挣个四五万块钱,也不算亏。这可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张福堂告诉记者,上门抽取粪污一次得收30元钱。一般第一次都是免费的,只要村民填写一张服务卡并签上名字,张福堂就能凭着服务卡到镇上兑现。
张福堂所说的农厕服务联系卡,由镇上统一制作,每次进行抽厕服务后,填写户主姓名、服务时间、是否满意等信息,让农户和服务人员“双向明白”。对于张福堂来说,这张卡就是他的饭碗。
据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荣青介绍,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淄博市建立了农厕“十有”管护标准。即:有场所、有牌子、有车辆、有人员、有电话、有制度、有经费、有配件专柜、有活动记录、有粪液利用,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渣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利用。
在推进农村旱厕改造过程中,临淄区不仅从生活上更加方便卫生入手,还与生产上的迫切需求相结合,集中力量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金山镇则依托专业肥料生产企业建立农厕管护服务站,为全镇近4000家改厕户提供管护服务,将收集的粪液粪渣经过集中二次发酵处理后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销往全省各地。
“我们生产的有机肥,主要是用于果树种植,还有蔬菜种植。下一步我们公司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利用沼气进行烘干,对有机肥进行烘干,推广使用绿色能源。”淄博茁茂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许昌鑫说。
如今,以旱厕改造为源头,一条“农户+服务站+种植基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在淄博市应运而生,实现了粪便的再利用,农村改厕的后续管护也得到了保障。
为了解决厕所管护问题,桓台县按照每个镇8万元的补贴标准,鼓励引导镇村建立农村卫生厕所服务站或专业公司,统筹做好渣液清运、无害化处理、配件供应、设施维修等服务。目前,该县8个乡镇已全部成立旱厕清运公司,将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粪液运送到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业,构建起了“农户+清运公司+蔬菜基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趟出长效管护路径
厕所虽小,却牵涉民生发展,折射出文明进步,也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如今,随着“厕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一大批独具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厕所在淄博当地纷纷涌现。仅临淄一区完成旱厕改造就达到7.7万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应改尽改,极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生活品质。为了保证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淄博市还制定了年度旱厕改造实施方案,并将厕所改造纳入了年度考核清单。
总的来看,淄博市旱厕改造有三点经验启示。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和农户实际,合理确定改厕模式,达到“便捷高效、长效使用”的目的。二是做好示范带动。坚持以点带面,推进过程中注重党员干部带头,是推进农村旱厕改造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农户“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的关键。 三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完善的后期管护措施,是确保农村改厕长期发挥效果的根本,相关扶持政策、管理体系、制度保障要及时配套到位。
10月9日至10日,全国农村改厕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淄博召开,全国首届农村卫生厕所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同时举行。推进农村改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革命性系统工程。“在总体目标上,要按照‘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基本思路,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市场化、监督社会化,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如厕和卫生习惯,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致辞中指出,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到2020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要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
三年的时间,淄博市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整建制旱厕改造,一场“厕所革命”让农村卫生死角变亮变净,不但提高了农村的“颜值”,而且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在“颜值”里找到了“产值”,这场“小角落里的大革命”赢得了社会层面的普遍点赞,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亮点,为其他地区“厕所革命”打出了一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