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迎难而上破三关 乡村振兴看衢江

2018-10-24 09:03:3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 杨勇 牛震

  向东入海,向西进山。在浙江省的山水之间,如果用一把巨尺将临安清凉峰镇和苍南大渔镇连接起来,出现的会是一条神奇的分割线——“清大线”。线的东北侧,水网纵横,土壤肥沃,钱塘自古繁华;线的西南侧,群山绵延,耕地稀缺,发展相对落后。

  衢州市衢江区便位于直线西南侧。在飞机上凭窗远眺,钱塘江的源头——乌溪江如玉带般蜿蜒流过,在阳光下映射出熠熠光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地貌带给衢江人民风光无限的美景,也出了一道发展和保护的难题。

  曾经的衢江靠山开矿、邻水开场,是浙江省最大的碳酸钙产业基地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但经济的大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大破坏,青山满目疮痍,碧水难留子孙,是继续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富民兴村”,还是开辟一条新路来振兴乡村?衢江区委一班人痛下决心选择了后者。

  短短五年间,衢江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整治生态环境,关停数百家污染严重的石灰土窑、小造纸作坊、玻璃拉丝厂,淘汰落后的生猪分散养殖模式,在全域剿灭劣Ⅴ类水,治出了乌溪江水库这一华东地区最好的一级地表水,成功再现绿水青山;

  短短五年间,衢江以发展放心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G20杭州峰会期间,5个家庭农场的8种农产品直送峰会餐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等金字招牌纷纷落户,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称赞衢江“把生态循环农业做成了艺术”;

  短短五年间,衢江以“一村六美”为目标,在全域开展“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拆除违法建筑、“一户多宅”、附属用房共1000多万平方米,拆违还路、拆违治脏、拆违增绿、拆违添景,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真正把大农村变成了“大花园”。

  敢于涉险滩、动奶酪,敢于破难题、闯难关,敢于趟路子、辟新径,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衢江是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大潮中先行先试、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将党中央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的。

  从“窑林仙境”到绿水青山

  环境整治打响生态宜居攻坚之战

  拨开挡路的茅草,跟随童新有爬上山,一座座十几米高由砖石砌成的石灰土窑,犹如长城上的烽火台一般矗立在半山腰,青灰色的墙壁看起来沉稳而有气势。走进窑口,停窑闭火时留下的矿渣依然散落其间,当年的喧嚣已成过眼云烟。

  “一层石头加上一层煤炭,像年糕一样一层层垒在钢轨上,下面放进木柴烧,离窑几十米远都能闻到异常刺鼻的烟气。”衢江区上方镇龙祥村村民童新有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土窑林立,加起来有二十多座,普遍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整个村子常年笼罩在二氧化硫的白烟中,路上到处是“白眉道人”,外人笑称是“窑林仙境”。

  2014年衢江开始碳酸钙产业整治,原始的石灰土窑首当其冲,童新有毅然舍弃了每年数十万元的收益,关停了自家经营多年的两座土窑,流转了村里4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元胡、贝母、黄芪和太子参等中药材,并尝试搞药材初加工,从窑老板变成了家庭农场主。

  “你看,那边绿油油的一片全是我在药材地里套种的高粱,不搞污染产业也可以挣到钱。”站在半山腰自家废弃的土窑前,童新有指着远处一片田地对记者说。“当时政府要关窑,大家也想不通,后来干部们反复做工作,大家明白了,如果不关窑,整天生活在这乌烟瘴气里至少要少活十年,挣到了钱也没有用。现在村里一片山清水秀,空气很好,溪水从‘牛奶河’又变回了我小时候的‘清水河’。”

  衢江区上方镇石灰石资源丰富,总储量高达60亿吨,占浙江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全国闻名的“碳酸钙之乡”。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方就凭借碳酸钙产业成为衢江区第一个亿元乡镇,村民们纷纷凑钱投资,石灰土窑、灰钙、轻钙、重钙四大板块,200余家企业草莽崛起。在衢州市还没有星级宾馆时,上方镇就有了星级宾馆,街镇商贸繁盛一时,人称衢州“小香港”。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上方镇碳酸钙企业数量虽多,但都规模小、布局散、产能低,只赚了碳酸钙产业链上很小一部分开采和粗加工的利润,而高科技、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产品几乎没能涉及,工艺技术的落后加上管理粗放,导致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一系列负面问题接连不断,当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我们不能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状,告别低小散、走向高精尖,走产业转型、生态富民之路。”衢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朱素芳说。2014年以来,衢江区上方镇关停钙类企业190家,完成整治提升企业4家,重组新建企业10家,累计拆除违章厂房20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310万吨,减排粉尘6.2万吨、二氧化硫1200吨、氮化合物2000吨,区域内PM2.5、PM10浓度同比下降75%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钙产业整治提升让上方镇脱胎换骨,实现‘雪山’变‘青山’,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朱素芳说。

  凤凰涅槃再出发。走进重组新建的超群钙业有限公司,记者看不到冒烟的烟囱,空气中也没有任何异味。“以前的老厂都是敞开式的研磨,生产时灰尘漫天飞扬;现在的新厂采用全封闭式厂房和先进的脉冲除尘生产设备,产生的粉尘被收集起来再利用。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还将原来的袋装产品改成用罐车运输。”年青的“创二代”老板袁超告诉记者,重组升级后,企业的产能比过去翻了一倍,工人却没有增加,生产的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占比较高,完全改变了过去粗加工高污染的状况。

  每一家关停重组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批跟着吃饭的工人,为了减轻转型的阵痛,减少失业率,增加群众收入,在政府的支持下,袁超同当地几位青年企业家一起创建了“衢北青年创业创新园”。走进集商业、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园区大楼,“葱山牌”土特产的招牌格外醒目,笋干、土鸡蛋、茶叶等优质农产品通过这个平台销往全国,为转产转业的上方人开辟出一条大众创业之路。

  “园区围绕综合接待、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观光、物流仓储等四大核心进行建设,一期5000平方米已建成,现有入园企业11家。”青创园负责人徐骏昇向记者介绍。除了园区负责人这一角色,徐骏昇还是衢江区骏昇家庭农场的创始人,“我主要从事中药材、高山水果种植及林下高钙鸡放养,销售‘高钙系列’农产品。目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我们农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80余万元。”在产业转型中关停石灰土窑的陈育红在青创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功创办了衢江区蝶恋哥冰晶画工作室,制作的冰晶画成功走进千家万户,占据了衢州装饰材料市场的一席之位。

  好生态、严监管带来好产品

  放心农业筑牢产业兴旺质量之基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衢江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过去外地来的茶商爬到山上,一看环境污染严重,一闻空气味道刺鼻,就说你这个茶叶白送给我,我都不要的。”曾任上方镇金杨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增荣告诉记者,金扬村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短,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微量元素,是种植白茶的绝好地段,但过去严重的环境污染令这里的茶叶无人问津。碳酸钙产业整治之后,天变蓝、水变清,当地群众种植白茶有了底气。

  为了解决白茶种植技术短板问题,林增荣从外地引进栽培能手彭秀强等三人,帮助他们成立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种植白茶,并积极引导村两委干部和农户向他们请教种植管理技术。目前,金扬村已形成种植大户15户,打造出千亩白茶种植示范基地,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为200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每到采茶季节,早上还是绿油油一片,晚上钱就到了口袋里。”林增荣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安吉白茶1号”种植第3年即可采摘,随着茶树逐年生长壮大,茶农的收入还会继续增加,预计5~6年生长成熟后,亩均利润可达5000元。

  近年来,衢江区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放心农业,培育出一大批令消费者“信得过”的特色农业产品。“迷你小番薯生长周期短,肥料使用少,基本上不用打药。一年可以种两季,一季产量差不多有2000斤,按照市场最低价格2元钱一斤来算,一亩地差不多有8000元毛收入,扣除肥料和人工成本,亩均纯利有6000元左右。”衢江区莲花镇外黄村迷你小番薯种植大户黄志忠说。

  外黄村曾是生猪养殖大村,2015年以来,当地引导村民变传统生猪养殖为迷你小番薯种植,通过“大户带小户”成立合作社,开展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培训等,迷你小番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该村700多户农民中有500余户种植了迷你小番薯。采收季节,种植户以50斤一筐,每筐10元的费用雇人挖薯,仅此一项就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万元以上。

  “80后”海归硕士饶胜男是衢江区周家乡龙园村“淘果园”家庭农场的女掌门。2013年在莫斯科学习工作了11年的饶胜男回到家乡,脱下高跟鞋当起了农民。“我回来就是想帮爸妈一把,不忍心看他们起早摸黑干活,也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一番事业。”饶胜男说,当时父母经营农场已经9年,种了50多亩枇杷、60多亩猕猴桃,养了6000多只鸡鸭,一年到头却没什么收成。

  接手农场后,饶胜男从经营理念、整体设计、营销模式、品种改良等方面对农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农场从原来单一的种植发展到餐饮、住宿、休闲游等多元化经营。她养殖的鸡鸭采取传统放养方式,只吃五谷杂粮,从不添加化学饲料,她还设立农产品检测室,配备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网上商城、微信销售农产品,与饶胜男长期合作的客户越来越多,产品也越走越远。

  2016年,外黄村的迷你小番薯、淘果园家庭农场的土鸡、老鸭、鸡蛋等5家企业的8种农产品,同时入选杭州G20峰会专用食材,成为衢江打造放心农业的亮点。

  “衢江区放心农产品能进入G20峰会,是衢江狠抓放心农业的最大成效,是选对发展路径的最好证明。达到G20农产品标准,既是衢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高点,也是衢江区发展放心农业的新起点。”朱素芳说。近年来,衢江区以建设“产地环境生态、农资市场监管、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生产经营诚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服务支撑、多元营销市场”等“八大体系”为抓手,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放心农产品,从顶层设计和决策层面保障工作落实。

  “从一名普通的菜贩子到一个算是小有所成的农场主,这条路我走了15年。”陈建海是衢州江山人,他办过豆腐加工厂,贩过西瓜,种植过高山蔬菜。2010年,他来到衢江区莲花镇开始种植设施蔬菜,从此走上了发展放心农业之路。发展至今,陈建海家庭农场拥有核心区240亩,连栋大棚9.6万平方米、玻璃温室4000平方米,全面配套喷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建有装配加温系统和自走式喷淋系统的智能型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与此同时,陈建海还在市区开设了直销店,专门销售自产新鲜蔬菜瓜果等放心农产品。消费者既可在直销门店通过电脑视频实时看到农场基地的生产动态画面,还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其产地、生产者、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检测情况进行溯源,确保买得踏实、吃得放心。

  好产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作为衢江区放心农业发展的主战场,莲花镇将“放心”两个字贯穿现代农业发展的始终。全镇26家生产基地均实现二维码追溯管理,成立了27家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并做到“管理有人员、生产有台账、操作有规程、检测有记录、去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放心农业服务机制,吸引了杭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通过探索土地整村流转模式,莲东村村集体将300亩土地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后承包给台州玉环老板种植白枇杷,村集体仅此一项每年可获租金8万元。

  “小革命”推动“大治理”

  党群联动探索治理有效固本之策

  “一大杯烟头算一块钱,村民们把捡到的垃圾或者自家的垃圾拿到回收站可以当钱用,在‘垃圾兑换超市’可以换取香皂、洗衣粉、一次性纸杯等生活用品……”衢江区全旺镇岩头村党支部书记郑伟,带着记者走进了村里开张一年多的垃圾兑换超市,超市里几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靠墙一字排开,旁边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类可兑换的生活用品,并标明了兑换价格。香烟头一杯兑换1元,旧衣服、鞋子、棉被每斤兑换0.2元,塑料瓶一个兑换0.1元;凑齐10元可兑换洗洁精一大瓶,5元可兑换洗衣皂两块。

  垃圾兑换超市的开放,让村民们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高涨。从岩头村垃圾兑换超市出来的路上,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马路两边,确实干净整洁。“乡村振兴人人都是参与者,最终还得靠老百姓自己,我们村分为三个网格区域,每个网格配备了两个保洁员,由四个老年人、六个巾帼志愿者组成一个督导小组,目的就是检测每个区域的环境卫生。”郑伟告诉记者,如今不但村容村貌变美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维护环境的主动性也提升了。

  “我们这里每天都有清洁工到门口来收取垃圾,可以回收的垃圾就送到回收站,不能回收的垃圾就给他们。家里不但干净了,生活也比原先方便多了。”74岁的王土香老人告诉记者。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既是生活小事,又是民生大事,这一问题与基层治理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衢江区着力构建“垃圾革命”基层治理运行机制,实现“小革命”推动“大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全域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岩头村的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郑伟作为村支书,首先带头拆除了自家的300多平方米的生产用房。

  “在美丽庭院建设中,我们针对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都有不同的管理办法。”郑伟告诉记者,如果是党员出现了问题,被督导小组发现三次后要到镇上“回炉”学习,如果是村民代表累计三次后就被罢免。具体到村民,也有“土办法”:“村民如果被发现问题,来村两委办事儿的时候,我们会先细心劝说,然后再把他的事情办了。”

  宽阔干净的水泥硬化路纵横交叉,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林立其中,碧水微澜的荷花池旁是古树公园,老人孩子或在树下乘凉,或漫步其中。谁曾想,这里一年前还是当地人印象中脏乱差的破旧村落,如今却成了村民安居乐业的魅力村,这蜕变的背后是衢江区实现美庭院、美水系、美村口、美广场、美廊道、美产业“一村六美”的建设行动。

  “以前,村里很多巷道是‘断头路’不说,尤其下了雨,原来的土石路更是没法走的,违建乱建更是常见。”周家乡上岗头村党支部书记汪增富说,“我们村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杂乱村到有序村、拥堵村到畅通村、破旧村到宜居村、贫穷村到富裕村、落后村到文明村的变化。”

  2017年下半年起,上岗头村坚持“党建统领、拆建结合”方针,开始实施改村提升项目。截至目前,共拆除破旧房屋、一户多宅、违法建筑等160多宗,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盘活建设用地50余亩,为村庄建设和发展腾出了巨大空间。

  “我们打通‘断头路’,铺好硬化路,村民出行方便了,环境提升了,通过示范带动,实现了从最初的‘让他拆’到‘我要拆’的过程。”汪增富说。

  近年来,衢江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但妥善处理好“拆”与“留”的关系,拆出村庄发展空间,同时留住村庄乡愁文脉,让乡村风貌更有内涵。

  莲花镇把“一户多宅”整治作为农民建房管控、风貌提升的“牛鼻子”“突破口”,对有碍观瞻、超大围墙、附属用房、“一户多宅”进行拆除,腾出发展空间,并结合改村提升项目,科学规划村庄布局。

  傍晚时分,村头的健身广场灯火辉煌,吃完晚饭的村民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在震耳欲聋的音响声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农家晚会在这里上演。这里是位于盛世莲花农业观光园内的涧峰村。走在涧峰村的街道上,色彩斑斓的霓虹灯点缀着每个角落,100余幢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处处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两年前,涧峰村将全村连片的一百多幢百年以上的老宅统一规划,包装申报了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对老宅进行全方位整修,修旧如旧。2017年完成了首期修缮计划,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今年9月该村成功入选全国百个特色村庄。目前,修复后的涧峰村正准备与当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引进乡村旅游项目。

  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从“一户多宅”整治破题,在“破旧”基础上“立新”,衢江区不但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资源,而且让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综合改善,进而提升了当地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