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08:20:54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
2018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倏忽一瞬,才知道农村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土地改革无疑就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处河湟谷地的海东农民,在这40年农村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的变迁中,也充分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变革和红利。
包产到户让农民吃饱了饭
改革开放最早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是从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开始的。
“改革开放前,经常吃不饱饭,改革开放这40年,农民的好生活以前想都想不到。”今年60岁的祁三宝亲身见证了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时要交农业税,农民没有钱,只能以粮食抵缴农业税。同时,粮食产量高了,就出现了所谓的“卖难”现象。“当时粮食产量比承包前大幅度提高,但国家不允许我们自己卖,只能交到粮站。”互助县丹麻镇山城村村民孔繁岗说。
孔繁岗回忆,每年粮食打碾入仓以后,大人们会赶着牛马、拉着架子车到乡上的粮站缴粮。“那时候,还没有三轮车,更没有大卡车,基本都是靠牛马拉着平板车交粮,而且都是一大早就出发了,排队一天才能缴上粮食。”孔繁岗说。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框架之下,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后来国家不断调整政策,允许农民自己卖粮,甚至还可以加工粮食。“包产到户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农业生产自主权,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自己说了算。我们通过选择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增加了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孔繁岗说。
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
更令农民高兴的是,2006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开启了农民命运的重大变化。乐都区寿乐镇仓岭顶村村民祁善武向记者描述当时村里的情况:“那时我们农民的日子真的是没法过,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最后还不够缴农业税,因此那时只要提起缴公粮,大家都会觉得像拔了心头肉一样。”
祁善武说,后来听说要免除农业税这一消息,顿时村里就炸开了锅,很多人都是半信半疑的,到后来真的实行了,全村的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村民们都说:“现在好啊,每一粒粮食都是自己的了。”
“可别小看这免除农业税政策哟,对广大困难农民却是雪中送炭。”祁善武说,取消农业税以前,平时吃肉都舍不得,更不敢生病,即使生了病也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
记者了解到,2006年免除农业税后,村民们的日子就不一样了,收入也是看得见地往上蹿:原来是交够国家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现在的情况是土地所生产出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更让人做梦都不敢想的是,从那开始农民种地国家还给钱,给粮食补贴,以至于现在家家户户种地都会买各种各样的化肥,不像以前肥料都是人畜的粪便。由于以前过度的开垦,农村的生态环境早就不如从前的样子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提出了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在祁善武所在的村子从2000年就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现在好多的耕地都种上了适宜当地条件的树木,当地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权分置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一方面有助于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另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不变,只是把经营权流转出去,有助于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和积极性。
三权分置既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在务工的同时牵挂家中“一亩三分地”的困扰,又让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在广阔的农村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土地流转后,农户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前家里地少,扔了可惜,种吧还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自己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通过打工挣钱,两全其美。”不少流转土地的农户这样说。
2010年,海东发现富硒地带后,平安区洪水泉乡被证实为富硒集中区,这里的土地一下子热了起来,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者,主要是从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青海晨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洪水泉乡流转了一万多亩地,开始种植富硒燕麦、马铃薯、青豆等作物。
土地流转不仅让该公司尝到了甜头,农民们也同样受益颇多。“土地流转后,不仅有了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还可以务工挣钱。”村民李玉果正是受益者之一。他说:“现在可以就近打工,每年还有上万元的收入,两样收入加一起一年轻轻松松就有3万多元。”
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三权分置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让一些农村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山区农民如何摆脱贫困、农村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再次让广大农民朋友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催化剂。
仲夏时节,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花海农庄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古色古香的木质栈道直通山顶,花海农庄初具规模。畅游花海,亲近自然,这是很多人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互助县油嘴湾花海农庄仅开业半年,接待省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20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以花海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型产业。”油嘴湾花海负责人仁臣义说,花海景区不仅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也可以接待旅居式游客,还可以带动周边的餐饮业发展,很多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
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带给农民朋友们的无限福音,更是他们的福气。七里花海景区位于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该村依靠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将花海景区打造成了依托秀美山川、助力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
如今,由一朵朵花组成的花海,成为了脱贫奔小康的“摇钱树”。过去的一年,海东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9.6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1.5万余人,为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海东拥有各类乡村旅游接待点840家,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376家,数量居全省各州、市之冠,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到2020年,海东乡村旅游接待点将达到1020家,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
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以花为媒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和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庄越来越多,耳熟能详的有互助县班家湾鲁冰花海、民和县南垣千亩油用牡丹休闲园、乐都卯寨景区……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花海经济”在海东大地的山坳里、乡村中、田野间逐渐盛开,真正成为了农民朋友们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