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3 15:42:58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作者:
永川区水平条田整治。重庆市农委供图
7月的重庆,天气渐渐炎热。重庆潼南区小渡镇刘家坝社区,农业大户李传桂的地里,阡陌纵横、沟渠相连,地里几乎看不到人影,只有一台台农机“顶”着烈日在“悠然”地耕作。很难想象,在此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山,漫坡遍野杂草丛生,机械上不了山,种苗、肥料下不了田。
通过宜机化田块整治后,李传桂的小田变成了大田,村民口中“馒头山”下的巴掌田、鸡窝地不复存在,农业机械下田难、耕作管护难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在重庆,截至目前,共有26个区县的100余个项目进行耕地宜机化改造,累计建设宜机化地块10万余亩,打通了中大型农机装备立地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丘陵山地为主的地理条件,导致农户耕种方式受限。”重庆市农委主任路伟介绍,重庆山地、丘陵约占区域面积的90%,可耕地面积为33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路难修、机难通,很多田块农业机械根本不能达到。整治后,使得更多的撂荒地重新投入农业生产。”
永川区水平条田整治后,种植的水稻长势喜人。重庆市农委供图
一年前,李传桂在社区的协助下,从村民手中将刘家坝5个社的土地全部流转,买来2台拖拉机和3台粪罐车,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但开到现场一看,机械根本上不去。“怎么办?”李传桂急得焦头烂额。在社区干部的指引下,他来到了潼南区农委求助。很快,当地农技站派出技术员陈伟上门指导。
“你听说过宜机化改造吗?”陈伟看门见山。
见李传桂一脸懵懂,陈伟详细介绍说,“宜机化,不是说把山都推平,给你改成平原田地。而是合并细碎地块,改造坡道、沟渠和道路,保证大型机械开得进去、用得起来。”
从勘查、技术指导到标准化改造,仅两个月时间,李传桂的地大变样。坡变缓、机械行进路线拉长,田埂和死角被消除,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土地面积也从流转之初的2300亩增加到了3300亩。
水田整治后机械化植保作业。重庆市农委供图
如今,在刘家坝社区,目之所及,成片的农田之间,生产便道遍及,已完成整治的2400亩土地里种上了苹果、柑橘、桃、杏等经济作物。
李传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以除草为例,1亩地需要10个人。而使用机械只需要1个操作人员,按照60元每人每天的人工费来算,整治后机械化作业成本不到原先的20%。
“土地没整治之前,地大的不过一两亩,小的只有两三分大,上下高差达3、4米。”潼南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何忠告诉记者,在潼南,90%以上的土地整治都是对撂荒的土地进行的。近两年来,该区已有超过3万亩的撂荒地“活”起来,形成了万亩花椒、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
2017年,重庆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带动业主投资7500万元,对10万余亩山地进行了宜机化改造。2018年,重庆市通过农发资金启动近60个项目,计划改造7万余亩土地。
在潼南区双江镇高石村,陈素华也流转了2800亩土地,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记者到高石村时,她的地里同样“冷冷清清”,没有常见的农忙景象。
“多亏了宜机化改造,我现在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陈素华说,她在农田之下埋设了管网,一边的厂房里,进口的设备整齐摆放,只需要把肥料倒入设备桶里,一键操作,就能将水和肥料送到农作物的根部。
“耕地宜机化改造后,耕地面积增加了3%-5%,极个别达到了10%。大中型农机代替以往的人工或中小型农机,一亩旱地一年节约成本500元以上。”路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