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贵州极贫乡镇突破束缚 走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2018-03-09 11:02:04       来源:央广网    作者:记者纪翔 贵州台张勤月 张艳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纪翔 贵州台张勤月 张艳)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乌蒙山深处,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边远”“贫穷”曾是这里的代名词。“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这段顺口溜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16年9月开始,贵州打响了20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战,石门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地谋划的特色致富产业茁壮成长,勾勒出脱贫攻坚新蓝图。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新民村,海拔2400多米的仰天窝,51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被大雾笼罩。基地附近的一间活动板房里,技术员屈云志和几位同事正围坐在火炉旁,手里拿着有两个巴掌大小的马铃薯,计算着去年一年的收成。

  屈云志:仰天窝种出来的马铃薯质量还可以,最大的马铃薯有5斤呢。地块好的,一般亩产8000斤左右,高产的地块,亩产可以达9000斤左右,总体来说还可以。

  仰天窝,意思是“伸手就能摸到天”的地方。这里因高寒、路远,几千亩的土地多年来一度撂荒,杂草疯长。新民村村支书马召团说,“在家找不到事做,发展找不到门路”曾是新民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马召团:村民自身没有发展动力,地理环境恶劣也有一定影响。收入靠种苞谷、洋芋,还有一些低保补助,但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其它的收入是没有的。

  去年,当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到当地开荒,发展马铃薯产业。两个镇,四个村,5100亩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按7:2:1的比例进行分红,贫困户占7成、公司占2成、合作社占1成,今年就能实现分红。马召团说,对于脱贫,他从未如此有信心。

  马召团:产量有2400吨左右,总的利润还是可观的。按比例分红,比如收入10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分到7000元,每户保底入股两亩地,就可以分得14000元。

  在女菇村,牵头成立“十户一体”的农户邓正忠,正在盘算着卖牛的细账。标准化建设的牛棚里,十几头肉牛正待销售。邓正忠高兴地说,抱团发展的十户人家里,去年有四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邓正忠:目前共养殖90多头牛,十头牛大概可以卖得10万元,大概一家可以收入7000元。

  观音山社区有2900多亩中药材基地,随着一辆大货车的启动,新一批中药材启运安徽亳州。按照“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模式,社区党支部书记舒应波说,以土地入股的164户贫困户分红已是板上钉钉。

  舒应波:应该有两百万左右的收入,每一户应该可以分接近2000元。

  除了中药材实现丰收,舒应波还忙着为从3公里外的深山区搬迁到观音山社区的96户433名村民谋划千亩茶园,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舒应波:我们设想两种模式,一是直接由合作社来经营,农户来分红;二是农户来管理,茶叶是自己种自己得,由合作社负责收购、加工。

  去年6月,石门乡还引进了一家企业,利用当地生产的荞麦等特产,制作枕头等手工艺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目前吸纳了全乡近千名农村妇女、残疾人加入。

  离石门乡政府不远处,以当地民族特色为元素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占地面积46000多平米,这里安置了233户1005人。走进企业车间,锅厂村贫困户陈华敏和十几位妇女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着手中的针线活。

  陈华敏:我们7月份就开始学,天天都做,在家里面管一下小孩喂一下猪,闲时就做,一个月收入2000元。多做点,挣钱给娃娃读书用。

  发展产业,路要先行。一年多的时间,石门乡境内的公路从100多公里增加到了310公里。石门乡党委组织委员、人大副主席马勋华说,围绕交通路网的建设,石门乡规划了“一圈、两线、五园区”的发展布局。

  马勋华:“一圈”就是围绕女菇、观音山社区、石门坎社区围成的一圈,交通全部打通,产业布局跟上。“两线”就是从石门到宜良这一条线,从石门到中水这一条线。“五园区”就是烤烟产业、马铃薯、蔬菜、生态畜牧业、中药材。

  “吃不愁,穿不愁,扒掉瓦房盖新楼”,依托“一圈、两线、五园区”的建设,石门乡正迈过产业发展疲软的“坎”,卯足了干劲儿,续写一曲绝地逢生的新乐章。马勋华说,2018年,随着昭通到石门的一级公路开建、都香高速公路石门快速通道的开通,新的产业又将萌芽。

  马勋华:明年的重点,一个是一万亩的马铃薯种薯,方案各方面已经出台;第二个是养殖800头规模的安格斯肉牛,2月份牛已经进来;还有就是旅游扶贫,建滑雪场等都在规划中。我们还是以产业帮扶为主,而且精准到户,初步计划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