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5 09:46:14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记者刘涛)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村地区人们居住分散,公共服务和垃圾处理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是近年来各地乡村对垃圾处理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让垃圾处理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年前这两天,柴登科从早上六点多,就开始转运龙鹄村的垃圾。他说,春节期间让村里保持干干净净的,让大家都能过好一个年:
柴登科:垃圾堆了以后,都有腐臭难闻的味道,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五点左右,避开高温时段。冬季,我们一般都是六点半到七点的时候,我们就开干。
柴登科是丹棱县龙鹄村的村民,也是村里的垃圾处理承包人。从2016年年底开始,他每天就将村里垃圾池里的垃圾运送到乡镇垃圾收集站,并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处理:
柴登科:村民把垃圾分类以后,我还要再分类。再次分类主要是一些用过的农药瓶子、农药包装袋,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在收集站那个地方,还有一个有害废品的垃圾桶。老百姓还有分的不彻底的可回收垃圾,比如易拉罐,废纸屑,还要清出来以后,我拿去变成现钱,变成收入。
在丹棱县,有50多名像柴登科一样的垃圾处理承包人。他们每天将各个乡村垃圾池收集到的垃圾,用自己准备的三轮车运到乡镇的垃圾收集站,收集站再通过分类、压缩后,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厂。
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介绍,以前村里也是垃圾随地丢,他们采取各种办法,培养村民垃圾分类、垃圾入池的习惯:
罗朝运:怎样调动村民,让村民成为治理的主体,让村民一个自治意识自治观念,自己的环境,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处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当时我们就从池子的修建、卫生费收取、村规民约的制定、垃圾的分类、包括奖惩制度,方方面面,给群众进行宣传,来转变群众观念,让村民最终理解、支持,最终配合我们的工作。
经过村民协商后,龙鹄村每人每月交1元钱垃圾处理费,其余的费用由乡镇和村里解决。在罗朝运看来,这小小的一元钱,调动了村民治理垃圾的主动权:
罗朝运:村民交了一元钱的卫生费,它就成了卫生的主体,当然这个费用是不够的,只解决基本上承包费的一半。但是这一元钱我们收出了他的卫生意识,收出了他的话语权,收出了他的发言权,也收出了他的监督权。
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副主任古维芬介绍,农村垃圾处理原来一直困扰着他们。通过探索,龙鹄村形成的“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农村来及处理问题:
古维芬:最主要就是要把烂水果和建筑垃圾分出来,我们一开始就是两次分类。第一手把建筑垃圾必须分出来,因为建筑垃圾进入的话,它要把那个机器压坏,它是压缩式的垃圾车。第二就是烂水果太多了,那个量也太多了,没达到减量的作用。
村民第一次将垃圾分类后,烂水果等可以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可回收垃圾可以卖钱,不可回收垃圾才倒入指定的垃圾池。垃圾运输员在村民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最后垃圾转运站的垃圾总量,只有村民最初产生垃圾总量的20%左右,这也大量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财政钱。
现在,龙鹄村变得山清水秀,村民的房前屋后,也都干净整洁。村民张志明看到村里的环境变好之后,就开起了农家乐,这成为村民空闲的好去处:
记者:你后来怎么想起搞这个农家乐了?
村民:我们这个环境好了,卫生环境好了。来玩的人比较多。
现在的丹棱农村,变得山清水秀,用村民的话说,“一元钱扫出了他们的美丽乡村”——交了一元钱垃圾处理费的村民,成了维护村里环境的主人,他们和村组干部、垃圾运输承包人形成三方监督的格局。村民们也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素质也得到提高,邻里也更加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