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山东临沭:农民宣讲员诠释十九大精神

2018-01-26 14:06:08       来源:人民网    作者:蔡军,胡洪林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资料图)

  西倚岌山、东傍沭河、河流纵横、溪水汇流的朱村位于山东临沭县西南部。 1944年,这个偏居一隅的村落因为一场抗击日寇的“朱村战斗”蜚声遐迩。从此,诞生在这块热土上的“钢八连”将朱村带进了共和国成长的红色记忆。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朱村,更是让全村百姓难以忘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整个朱村群情振奋。看到总书记熟悉的身影,聆听总书记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他们坚信跟着党走,新时代有大奔头。  

  矗立在纪念馆院内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资料图)

  87岁“老支前”请缨担任十九大精神宣讲员

  我们见到“老支前”王克昌时,这位个子不高的耄耋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着灰色上装的他,笑称自己虽然穿的“暗兜中山装”,但就是个地道的朱村农民。

  十九大的召开,让王克昌心里暖暖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他家的那一幕幕浮现眼前。这位每天必看新闻的老农民萌发了“说说十九大”的念头。

  就这样,王克昌成了当地年龄最大的基层“十九大精神宣讲员”,他宣讲的地方不在会议室,不在大礼堂,而是在村里的院落街头,拉呱聊天是他“最拿手”的宣讲的方式。

  “四爷爷,您给讲讲十九大报告哪些和咱农民有关?”辈分高且在家排行老四的王克昌被村民尊称“四爷爷”。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句句离不开群众,处处想着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啥咱村五六十岁老妈妈都出来跳舞了,还不是扶贫开发、文化下乡让咱生活好了?生活好了,心情就好了,日子就有奔头。”王克昌说。

  “原来说‘四菜一汤就是小康’,你看看现在吃的、穿的、用的,前后一对比哪样都比过去好。再说十八大以来,小病不出庄,大病上医院,新农合、低保、教育、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照顾样样到位,土地承包又来个三十年,这全是党领导的好、国家强大的结果。”王克昌用最朴实的理解诠释着党的十九大精神。

  每次向村民宣讲十九大精神,王克昌总会说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他家握着他手的情景。“总书记三句话离不开老百姓。”王克昌说,“总书记说话一点架子都没有,和俺拉呱,旁话不说,样样问的都是实事。俺说‘总书记讲话我天天听’,总书记却说:‘请你批评指正。’这话说得俺心里热乎乎的,热的还怪厉害,和咱老百姓很合拍,确实暖人心。”

  1948年秋,是年虚岁十八的王克昌参加了沂蒙老区支援前线预备役支前团,担任担架队、运输队队员,老人经历过淮海战役中著名的“碾庄战役”,并一直跟随部队打到了蚌埠。王克昌告诉我们,当时朱村共有“20多口子”参加了支前,他年龄最小。

  如今,王克昌家中珍藏着一个“宝贝”,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看望临走时送给他的纪念品,他视为传家宝格外珍惜。王克昌说,每当看到纪念品上“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十二个字时,他都能感受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忘初心”这句话的分量。  

  朱村支部书记王济钦现场唱起了传承70多年的抗日名曲《沭河的歌声》。(摄影:胡洪林)

  讲好红色故事就是对十九大精神的最好宣讲

  与王克昌一样,在朱村,还有两位十九大精神农民宣讲员。一位是朱村现任村支书王济钦,还有一位是土生土长的朱村人王经臣。他俩同样有幸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场景,俩人依然激动不已。

  作为村支书,当年王济钦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村里的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和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记者来到这里时,引领记者参观的王济钦指着墙上《沭河的歌声》展板,不由自主地用临沭方言唱起了这首传承了70多年的红歌:“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八路军来了老四团……保护沭河好风光……”

  “总书记来咱村参观时,俺现场为他唱了这支歌。唱完后,总书记第一个为俺鼓掌。”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情景,王济钦这位沂蒙山区的汉子仍然难掩兴奋之情。

  王济钦介绍说,《沭河的歌声》创作于1942年,由《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作词、《跟着共产党走》作曲者王久鸣作曲,这首激昂的抗战之歌曾风靡一时,鼓舞了一代青年走上抗日战场。现在,为纪念歌曲的作者,朱村群众把这首歌刻在了村头的大石板上。

  “在俺朱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根脉,就是对十九大精神的最好宣讲。”王济钦说。

  王经臣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馆长,这位村里的“文化人”和王济钦一起,花了数年心血,于2013年4月,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这个临沭县第一个村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馆4年多来,作为朱村的“形象代言人”, 王经臣把朱村的红色历史义务讲解给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每年至少得接待一万多人。”

  王经臣告诉我们,朱村在抗战初期就建立了党组织。农历1944年1月24日(农历腊月29日),频临末日的日寇突袭朱村。“枪声就是命令”!离朱村不过几里地的八路军老四团八连来不及请示上级,果断集合部队跑步向朱村集结,并在朱村的外围和鬼子交上了火。八路军战士奋力击退凶残的日伪军,于除夕前救下了朱村。这场“朱村战斗”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共消灭日伪军40余人,八路军有24名战士英勇牺牲。

  “此次战斗救了朱村百姓。”王经臣说,仅仅几天后,朱村老百姓亲手做了一面红旗送给八连。1944年8月,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亲自命名四团八连为“钢八连”。

  王经臣回忆说,在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他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这个千年沭河古村的历史。当说到朱村人当年按照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奉献了3243亩耕地,人均由4亩地变为现在的4分地时,总书记点头称 “贡献很大”。在王经臣这位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老人看来,将朱村的红色文化发扬光大,正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讲。

  “党的十九大提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根脉,实在太好了。朱村是红色根据地,流淌着红色血液。虽然俺们地方小,但对十九大精神的宣讲已经通过我们的‘红色故事’传递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十九大精神给了俺们最大的鼓舞,引领俺们迈进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王济钦如是说。  

  朱村的红色日历。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