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衡阳农业部门推广生态种养模式 “稻田+”让农田焕发生机

2018-01-09 13:44:04       来源:掌上衡阳客户端    作者:

  眼下已进入隆冬时节,记者近日跟随衡阳市农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走访了衡山县长江镇、祁东县粮市镇、乌江镇、金桥镇等地看到,一些农民朋友依然忙得不亦乐乎。

  “利用农闲时间,这片田间要搭建一个稻谷烘干、加工、包装车间,届时就省得稻谷进仓了;而那片田间将会修建一个养殖300头西门塔尔肉牛基地,再把牛粪经过发酵后放到稻田中作有机肥。”在衡山县长江镇侨兴村,绍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双林向记者介绍正在忙碌的事情。

  在祁东县粮市镇石埠村,娟佳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51岁的村民张晓春指着一台插秧机说:“这是合作社才买回来的原装进口货,除去国家的农机补贴后,只花费了5.4万元。利用空闲时间,先把机器买回来,等到明年开春就可以开足马力加油干了!”

  “这段时间,我的加工车间正抓紧时间包装红薯干、南瓜糖、红薯粉和生态米,准备参加祁东、祁阳两县合办的农副土特产展销会。”在祁东县金桥镇楠木桥村,祁东县长岭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陈莲花一边擦着额际的汗珠,一边介绍情况。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双红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农民朋友辛辛苦苦种了一年水稻,仅仅就是糊个口,弃田不种又觉得可惜,水田一度谑称为“鸡肋”。但近年来,衡阳市农业部门在部分县市区推广了18460亩“稻田+”种养模式,实现了稻田“一地多用、一水多养、一季多收”,种田效益大幅增加,特别是一批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朋友种田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市农委科教科科长李湘林介绍,所谓“稻田+”种养模式,就是以水田为基础,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在稻田养殖水产品,将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发挥水稻和水产品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水稻和水产品双丰收的生态种养模式。目前,衡阳市示范与推广的主要是“稻田+鱼”“稻田+虾”“稻田+泥鳅”“稻田+蛙”等模式,都符合国家倡导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提高种田经济效益作用显著。

  “在县农业部门和镇领导的指导下,合作社利用村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今年拿出了107亩稻田试验性采用稻鱼共生模式,亩产收益可达到1200多元,差不多是传统种田收益的三四倍。合作社出产的生态农产品,都是通过女儿张娟搭建的电商网店,源源不断地从我们这个偏远山村销往全国各地。”张晓春乐呵呵地说。

  市农委副主任罗金华介绍说,从市场需求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态有机食品正逐步成为人们购买的主流。从推广应用“稻田+”种养模式的几家经营主体看,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都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胡双林的公司就是当地的扶贫基地,每年支付当地农民的工资就有70多万元,一些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一年就可以拿到2万多元;尝到甜头的张晓春,今年利用国家的好政策,合作社一下就补充了130多万元的农业机械作业设备,准备带领108户社员进一步扩大“稻田+”种养规模;陈莲花的家庭农场,今年因遭受洪灾虽有一定的损失,但她明年准备在稻田中再增加台湾泥鳅的养殖,进一步提高稻田附加值。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几家经营主体都有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对此,李湘林坦言:“农业有着‘靠天吃饭’的天然局限性,建议各小型经营主体可与目前衡阳本土成熟品牌战略合作,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规避一定的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培育市场、打造品牌的成本。待自身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后,再来培育品牌。”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