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4 08:51:45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政宁,黄亚辉
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涪陵依山傍水而立。和重庆的别称一样,涪陵也是座名副其实的山城。城区以外,因山峦连绵、溪流纵横、坡陡谷深,城乡教育间差距一度十分明显。好老师留不住,好学生想出去,曾是当地真实的写照。
如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涪陵给的答案是:通过名校带新建学校、带薄弱学校、带农村学校、带民办学校,“以城带乡、乡村联动”的策略推动校际融合发展,让边远山区和农村孩子实现在家门口能有好老师,能上好学。
2012年,涪陵在全区实施“合并、托管、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拉开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幕。涪陵区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2017年底,纳入办学模式改革的学校,已累计达到227所,参改学校近九成,覆盖学生占比94.4%。
近日,记者深入涪陵多个学校走访发现,不到六年时间,涪陵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变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硬件”,看不见的“软件”也在悄然变化着。时至今日,涪陵参与改革义务教育学生的辍学率由0.8%降至0.2%,有效减缓农村学生向城区的流动,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较改革前下降15%,全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
涪陵城七校兴涪校区校园。(资料图)
合并
薄弱校三年蜕变为优质校
隆冬季节,涪陵城七校兴涪校区E字型的教学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暖意融融。红砖白墙的教学楼四周绿树成荫,伴着朗朗的读书声,记者迈上台阶,一个红、绿、蓝相间的塑胶操场映入眼帘。
“3年前,这个学校并不是这般模样。”兴涪校区校长张可仁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学校的名字还是“崇义九年制学校”。学校门前是一条泥泞的小道,下雨天孩子们进校门都难,学校各项基础设施也比较陈旧。
硬件的薄弱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得不到家长们的认可。张可仁说,以前学校共有9个年级,一共才400多个学生,且每年还在减少,有条件的家长纷纷将小孩转至城区的名校就读,学校发展一度受限。
2014年,崇义九年制学校迎来了“新生”。在涪陵大力推进的“合并、托管、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中,该校被定为采用“合并”办学模式试点学校之一。很快,学校不仅撤掉了初中部,还搬进了新教学楼,摇身一变成为了涪陵城七校的兴涪校区。
张可仁介绍,原来在崇义九年制学校任教的老师有60多名,除去和初中部一起划走的十几名外,其余的50多名,依然留在兴涪校区。学校环境变好了,学生还是当初的学生,老师也大多为以前的老师,摆在学校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快速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还是在老师!通过合并办学,涪陵城七校挑选了部分本部老师到兴涪校区任教,也分批让崇义九年制学校原有老师到本部学校轮岗学习。通过相互学习、定期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稳步提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水平。
唐娅玲是原先学校留任的一名语文老师。在合并时,虽然已任教近十年,与本部优秀语文老师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如果不是学校合并,我自身根本就意识不到和别人的差距在哪。”唐娅玲表示,合并办学不仅改变了学校,更改变了每个老师和学生。
“刚开始,为了准备教案,我经常去找本部优秀教师讨教。”凭着这股认真劲,不到三年,唐娅玲已由薄弱校的普通教师,蜕变为优质学校的一名骨干老师。“老师水平提升了,学生们能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就更多了。”唐娅玲说。
和唐娅玲一样,崇义九年制学校留任的老师,纷纷与城七校本部的老师结成师徒、组成对子,一起参加教学研讨,一起参加送教下乡,许多老师在追逐优秀的过程中成为了育人标兵,师资力量上去了,自然得到家长认可。短短三年,如今的兴涪校区虽然仅有小学六个年级,但学生人数却达到了3000多名,家长们再也不舍近求远送小孩去城区就读了。
截至目前,参与“合并”改革的4所薄弱学校均已逐渐成长为优质学校。通过“合并”办学,涪陵已基本消除了老城区的薄弱学校,老城区同类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微乎其微。
涪陵区办学模式改革师徒赛课。(资料图)
顶岗
乡村教师在城区实现质的提升
城乡统筹,重点在乡。与城区较近的薄弱学校可以与名校合并,可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怎么办?
“托管”和“合作”是其主要途径。“托管”是将结对学校委托为优质学校管理,成为优质学校的一个分校,保持法人主体不变,人财物和教育教学由托管学校管理,并设定托管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解除托管自主发展。
为破解农村教师教学质量难题,涪陵在办学模式改革中大力推行“顶岗”举措。“顶岗”指的是结对学校派遣中青年教师去优质学校顶岗锻炼,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授课技巧的一种方式。五年来,涪陵结对学校先后派遣教师644名,其中农村教师408名到城镇学校“顶岗”任教,一般“顶岗”的周期是2--3年。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在师资这样的软件配套上下功夫,优质学校老师和薄弱学校老师的互动、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的交流,这种互通才能真正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涪陵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会主席黄良信认为。
通过“合并”蜕变为优质学校的涪陵城七校兴涪校区,近年来,吸纳了多名薄弱学校的老师来顶岗锻炼学习,严丽就是其中之一,她从涪陵凉塘小学来涪陵城七校顶岗已有两年。
1996年就参加工作的严丽,起先对于来城七校“顶岗”任教,并没有太“当回事”,毕竟自己也是一名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但来到涪陵区城七校兴涪校区后,这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严丽大开眼界。
严丽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带起,与她搭班的薛老师经验丰富,从孩子们饮食习惯、上课纪律等细小的方面入手,一字一句的教,而学校也专门拿出两周的时间,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都没想到,一个学校对入学教育有这么重视,来到城七校,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入学教育,我回凉塘小学以后,一定要把这一项推广,良好的习惯对小孩子太重要了。”涪陵城七校的教育理念,让严丽受益良多。
“让农村教师到城区‘顶岗’,并不是仅靠他们想提升的自觉性。”涪陵区教委组织人事科副科长周智勇介绍,与城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除了每月有200至500元的岗位生活补助外,还有3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到结对学校“顶岗”,每年还有6000元的补贴,该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在涪陵大顺更新小学,程兴琼的城区“顶岗”教学已经结束,回到原校任教。她回来后没多久,就被学校评为评为骨干教师。“以前程老师上课的模式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她能有今天的进步,和办学模式改革分不开。”更新小学校校长王勇表示,近年来,得益于办学模式改革,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倾斜,农村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涪陵大顺更新小学,老师在课外教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刘政宁 摄
合作
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实现共享
涪陵区教委统计显示,在“合并、托管、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中,合作办学是最普遍的。这种优质学校与一所或多所结对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各自相互独立,保持原有管理体制的模式也更符合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涪陵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有53所区域优质学校与69所结对学校结成合作发展对子,其中,城区22所优质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了46所乡村学校。
大顺更新小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从涪陵城区来到更新小学校,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寄宿制农村小学出现在眼前时,让人眼前一亮:学校面积并不大,教学楼、宿舍楼、塑胶操场,以及各类功能室一一俱全,学校干净而整洁,在校园内玩耍学生的笑声朗朗。
“我们学校能有如今的变化,和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分不开。”校长王勇说,在合作办学中,不仅让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得到改善,涪陵城六校每两年都会选拔优质教师前来山区支教,帮助学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城里的老师到农村,一干就是两年,他们愿意来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勇说,以前不愿意,现在过来支教,每学期不仅有8000元的补助,每年还有2000元的交通补贴,在农村学校起到带动作用在争先评优中也能加分,很多城区老师都盼望着有这种锻炼机会呢。
周晓和吴清是涪陵城六校来更新小学校支教的老师。“一共才两个名额,我们学校十几个老师抢着来,不过,我和老周‘能力更强’,最终胜出。”吴清笑着告诉记者。
“教书育人,我觉得不对,顺序不对,育人教书,以人为本,这是我任教几十年的最大心得。”更新小学校缺乏体育教师力量,周晓是王勇“求”来的教学骨干,没想到,周晓来了之后不想走了,反倒“求”王勇再留他教孩子们几年。
在更新小学校教学已有一年。这一年,周晓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和依赖,孩子们喜欢这个城里来的“老顽童”,周晓崴了脚,小孩子们急的哭;周晓弄伤了手,孩子们争相跑去拿创可贴,周晓说到这些,眼眶有些湿润。“这次支教,改变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我真的离不开这些孩子,要不是办学模式改革,可能我这一生,思想也得不到升华。”
吴清负责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他话不多,为人腼腆。来到更新小学,他发现城乡教育最大的差别就是家长的不重视。一次家访,一位家长说了一句“他(孩子)吃饱就好了,其他的我管不了”,这句话就像卡在喉咙的鱼刺,让吴清久久不能释怀。
在更新小学,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极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于是,吴清主动和家长们联系,建立微信群,把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放在群里和家长们共享,看着孩子们天冷了还没有棉拖鞋穿,他比谁都着急,在群里不停地催促家长们留心,每天熄灯前,准时出现在宿舍,看看孩子们,他们睡了,吴清的心才安。
办学改革五年以来,像周晓、吴清这样的支教老师已经达到729名,优质学校通过他们,把最新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技巧带到农村学校。2016年,涪陵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随着办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涪陵城乡教育间的差距逐步在缩小,整体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