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1 14:26: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卢刚
“你绝对想不到,我们村党支部原来就在这个庙里办公。”
河南省武陟县大官庄村西南角的关帝庙,有3间正房加2间偏房。村支书郭树旺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那两间上锁的偏房,以前就是村支部的办公地点。
几年前,武陟县基层党组织办公“无立锥之地”的村子还有很多。赵马蓬村支部在村里的赵家祠堂耳房办公,嘉应观乡东营村支部在村里的青龙寺里办公……
“服务之家”
帮村两委搬出破庙,建立工作阵地
2014年,武陟县委书记闫小杏到西陶镇古樊村调研,吃惊地发现村两委班子的3间办公用房竟塌了2间。愁眉不展的村支书对闫书记说:“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来我们村的县委书记。”
“村两委连个办公的‘窝’都没有,咋给百姓搞服务?共产党的形象和威信又咋树立?”闫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4年年底,武陟县开始实施“阵地工程”,每年财政专项拨款200万元,在试点村庄为村两委建造办公场所。
目前,武陟县已对73个村级组织场所进行修缮、改造,每个村都有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室等,还有党建工作牌、电教设施和党务政务公开栏。这些办公场所,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了服务群众的阵地。
圪垱店村是一个有1.1万人口的大村,2014年新一届班子成立后,没有办公场所,只好在水厂搭起活动板房办公。有一天,大风把板房刮塌,正在开会的村支书李合光被压在了废墟里……
李合光下定决心要建一栋办公楼。县财政拨款解决一部分资金后,他想尽一切办法筹款,除了借、贷,还自己掏腰包,村两委成员也纷纷出资。几个月后,一座办公楼拔地而起。
村两委会有了阵地,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李合光一个月里就召集村里开了57次会议,解决难题,化解矛盾,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一次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上,退休老教师王晓文说出憋了多年的一个心病:在他家门口有一座小山一样的垃圾堆,一到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都堆了十几年了,啥时候能解决?
李合光马上着手制订方案,动用了20多辆车,短时间内将5000多方垃圾清理得一干二净,并做了景观墙。
3年来,全县1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集党建、团建、电教三位一体的办公场所,建成了75个“示范性”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些基层阵地,成了支部村委的议事堂、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村民活动的大舞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个村委会办公地都设有“矛盾调处室”,里面总有几位老人在值班。他们是各村村委会聘请的“五老”人员:工作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支书,每周接访调处村里的纠纷。
今年,一起长达8年的宅基地纠纷,就是在“五老”人员的调解下得以解决的。
大封镇南湖村刘某宪老人膝下无儿女,2001年先投奔到本家李某玉家生活,因不合又转投到李某有家生活。2009年刘某宪去世,李某玉与李某有二人为争老人的宅基地互不相让,致使火化后的刘某宪8年不能下葬。“五老”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次调解下两家人终于达成协议,共同将老人下葬。
群众纠纷起因往往都是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酿成大事。“五老”人员往往能及时化解这些纠纷,这是“平安工程”的一大亮点。
3年来,全县共聘请“五老”人员1210名,共排查化解稳中有降类矛盾纠纷7680起,化解率89%;上半年全县无上访村达到203个。
每个村委会办公场所还设有一间警务室,外面贴着干警的照片、名字和手机号。这是县里实施的“一村一警”措施,在全县招聘专职辅警389名,分包全县347个村(街),发挥“六大员”(社情民意调解员、干群关系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巡逻员、突发事件情报员、法治教育宣传员)作用,由于辅警熟悉本地情况,能够及时排查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稳定是最好的环境。”武陟县政法委书记薛新生这样诠释“平安工程”。2017年,武陟县群众安全感位列河南省第7位,与2015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8个位次;满意度位列全省第29位,与2015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1个位次。
“温暖之家”
建慈善幸福院,让农村老人安度晚年
就在大官庄村关帝庙东北不远处,矗立着一栋两层橙色办公楼。
村支书郭树旺告诉记者,这个办公楼是2015年年底搬进来的,二楼是村两委的办公室,一楼则是大官庄村的慈善幸福院。
立冬以后,北方的天气已经变冷。夕阳下,在慈善幸福院的休闲大厅里,十几位老人正斜倚在椅子上,听着快板:“老人入驻幸福院,每月只交100块;不带米来不带面,不带调料和蔬菜……”
说快板的是76岁的胡长印老人,虽说有两儿两女,其中一个孩子还在身边,可前些年老人在家里还是感到孤单、郁闷。年轻时在宣传队干过的他,无聊时就自己编写快板书,说给家里的鸡、狗听。
2015年,大官庄新建起了村两委办公楼,把一楼给了新成立的慈善幸福院。建立村级慈善幸福院,就是武陟县将慈善与养老相融合大力推行的“慈善工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看到,一楼有按需分配的养老超市,还有可容纳30多人的休闲厅,东配房是老人们的休息室、餐厅和厨房,院子里还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
看到村里成立了这么好的慈善幸福院,胡长印老人心里忐忑不安:会如何收费呢?村支书郭树旺宣布:老人入驻慈善幸福院,一天三顿饭全包,70岁以上的老人,每位一月只收100元钱。这和市里面养老院动辄上千的收费相比,费用简直不值一提。
胡长印老人入住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激,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好多小快板,逢人就说上一段:“没有上级好领导,做梦不会有今天。村村都办幸福院,老人都活一百年。”
从大官庄出来,记者来到西温村幸福院时已是傍晚,正赶上老人们吃晚饭。只见长条桌上,每个座位上都盛好了玉米粥、炒菜和热腾腾的馒头。
由于床位较多,连邻村老人都可以住进来。80岁的宋桂英老人就是附近曲村的,她有三儿三女,子女平时忙,就把老人送进了焦作市一个养老院,一个月收费1100元。可农村长大的老人还是觉得不自在,听说西温村办起了慈善幸福院,外村老人每月每人只收130元钱,就选择回来了。
“大家伙都是熟人,每天跳跳舞、聊聊天,在这住着可好了!”老人来住慈善幸福院,并非因为子女们不孝顺,而是认可这种创新的养老模式。
慈善幸福院的管理人员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老人们进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这里每天吹吹打打、打牌、下棋、听戏,生活充实,忘记了烦恼。
西温村82岁的老人秦树松,退休后长年独居,精神状态很不好。以前,连家里卫生都懒得打扫,一顿饭热热烫烫能吃好几顿。侄女去帮他打扫卫生,他却唉声叹气:“活不了几天了,别打扫了!”
自从去年老人住进幸福院后,一日三餐不重样,平时还有志愿者来表演文艺节目,老人的心情、气色都好了起来,感觉生活也有了滋味,现在经常开玩笑说:“还想再找个老伴儿呢!”
最令老人们开心的时刻,应该是慈善幸福院里每月一次的“孝亲敬老饺子宴”。
在北郭乡赵马蓬村,每月由爱心人士出资1000元,为老人们开办“饺子宴”。举办当天,给老人们购买衣服、鞋子、米面、肉、菜,村里妇女志愿者动手和面、拌馅、包饺子,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也来献爱心,为老人理理发、剪剪指甲。
在大官庄村,一位媳妇跟婆婆闹矛盾,几年都不说话,可在“饺子宴”上看到陌生的志愿者都为老人洗脚,也主动跟婆婆和好了。
在武陟县,“百元养老”成了近两年的热门话题。现在全县有115个村庄办起了慈善幸福院,目前入住老人3300多名,惠及老人达3.2万多人次。该县还创立了“以慈善养老,以土地养院”的模式,目前该县利用土地养院的有13所,专用土地1500余亩;还借助“互联网+”组建了网络义工组织“群英会”,500多名义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尊老、爱老、敬老在武陟蔚然成风。仅去年一年,该县爱心企业和个人共为慈善幸福院捐资825万元。
在詹店镇马营村,慈善幸福院正热火朝天地施工,在工地帮忙的村民秦忠明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这是一件大好事!虽然征了我的地,但都给了补偿,希望能盖得跟效果图上一样,我80多的老母亲能住在园林式的庭院里,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村支书秦小五笑着说:“放心吧,我们一定盖一座高标准、高质量的敬老院!”
武陟县“政府+慈善+村级+个人”四级联动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河南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县荣誉称号,并连续荣获了三届中华慈善奖。“慈善工程”的实施,破解了农村养老问题,同时也凝聚了民心,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
“精神之家”
用文化广场搭建平台,潜移默化重建精神文明
看到嘉应观乡二铺营村的文化广场,记者还真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功能竟然这么齐全:西边是文化大舞台,北边是健身器材和跳广场舞的地方,南边是两个篮球场和老年门球场,东南是儿童游乐场,最南面还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和电脑室。
“这个地方原来是垃圾掩埋场、驾校训练场和坟区,去年8月份征地后建设硬件设施,今年开始绿化,举办了我们乡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嘉应观乡党委书记韩剑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我们这个文化广场设计合理,老的、小的、中年人,都有活动场地。”
文化舞台上,县豫剧团正在准备演出豫剧《金水桥》,“昨晚演的是《穆桂英挂帅》,尽管天气寒冷,广场上看戏的群众却不少。”扮演老生的小谢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40人的剧团每年要巡回演出200多场。
近年来,农村文化匮乏,各种不正之风抬头,种种邪教在乡村复苏发芽。闫小杏书记认为,群众精神文明阵地共产党不去占领,就会被邪教占领,武陟推出的“文化工程”,就是以文化广场为载体,为群众提供娱乐、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当大家都来文化广场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场所活动时,交流多了,是非就少了,村里自然也就更和谐了。”县委宣传部长宫卫红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武陟县“文化工程”在硬件方面共建成了257个文化活动广场,文艺演出舞台116个,广播村村通安装了220个村。
村民“动有去处、乐有场所”后,还要有好的文化活动。小董乡乔庄村每年8月25日的慈善晚会是他们村的“金字招牌”。晚会现场除了载歌载舞外,还会邀请县相关机构的领导,为当年中考考入武陟县一中,高考考入一本、二本的学生发放资助金,为优秀教师颁发奖品,还为获得乔庄村“好公婆”“好媳妇”“好丈夫”荣誉的村民颁发奖品。
此外,晚会上还举行慈善募捐活动,改变了村里很多人的观念,俗话说“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以前不少去外地烧香的人也开始把钱用在了村里的慈善捐助上。
“文化工程”开展以来,武陟县举办广场舞大赛、农民运动会、戏迷擂台赛、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600余场,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现在全县有广场舞队伍560支,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农民群众超过10万人。
此外,还在农村建起了“道德讲堂”,邀请评选出的“十星级文明户”和“道德模范”代表现身说法,将道德文化“讲”出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乡村文明、积蓄道德力量。
“清正之风”
用廉洁家风,滋养好的作风党风政风
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载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将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位于武陟县东部的詹店镇何营村,有一座何瑭纪念馆,原为清乾隆年间的何氏宗祠,20世纪90年代予以重新整修。
何瑭是明朝一位官员,官至三品,为人刚正不阿、高洁不群,他的家训成为何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馆的一面影壁墙上,镌刻着《五世祖瑭公格言》:“要以谦、俭、劳、廉、忠、孝、善七字为立身之本;要以骄、奢、逸、贪、赌、佞、凶七字为终身之戒”,“要为民者勤、为富者仁、为官者廉”……
2015年,作为“清廉工程”的一部分,武陟县将这里打造为“焦作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目前已接待社会各界2000多人参观学习。为了让廉政教育“从家出发”,县纪委还征集“亲情劝廉家书”700多份,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县纪委在开展廉政教育的同时,还完善制度建设,探索构建了“清单化明责、链条化传责、网络化督责、常态化问责”为主要措施的“6+10”责任体系,即建立从乡镇党政一把手到农村干部6个层级,包括乡镇主要领导、包村干部、基层站所工作人员、村(街)支部书记等10类人员的立体监督网络和责任传导机制,让农村干部权力有了明确“边界”,有权不能任性,滥权要受追究。
“村里修路每家拿出480元,我想问问这480元的标准究竟是咋确定的?”近日,在小董乡乔庄村村务质询会上,村民乔定发问村干部。规范干部权力运行,就要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当天,村里30多名党员与群众代表当场质询村干部,所提问题主要围绕财务支出、工程建设、涉农资金发放等,村干部都一一进行回答。目前全县开展质询的村有151个,解决问题267个。
“常态化问责,是为了让干部不敢腐;抓制度建设,是为了让干部不能腐;进行廉政教育,是为了让干部不想腐。”武陟县纪委书记王和庆说,自“清廉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共查办相关案件196起,党政纪处分196人,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警示作用。
“当家之人”
选出强村富民的“带头人”,打造农村发展坚强堡垒
老催庄位于武陟县最西部,隶属离县城最远的大封镇,但当地人却坚持带记者去看看,因为那里有一位被村民“抢”回来的村支书——宋国庆。
前几年,老催庄两委班子涣散、村里环境脏乱、经济发展缓慢,急需一位有担当、有能干的“带头人”。村民想到了宋国庆,他在邻县一家企业当副总,年薪几十万元。当十多位群众代表找上门时,宋国庆犹豫再三,最终下定决心“回村干”。
可2015年一上任,他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适应生活环境倒在其次,主要的困难是钱:村里的土路硬化需要钱,建文化广场需要钱,建慈善幸福院还需要钱,而县里的财政拨款远远不够,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对于一个没有集体收入的贫困村来说,简直太难了。
为此,他把家里50多万元存款都垫了进去,资金依然紧张,他又卖了临县的一套住房,再垫进20多万元。
同行的大封镇党委书记王庚申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前年秋季开学,宋国庆在郑州上大学的女儿却交不起学费了,妻子高岐萍急切间闯了会场,逼着宋国庆给钱交学费……
记者赶到老催庄时,因路远车堵已是晚上8点多了。灯光下,笔直的水泥街道、洁白的农户院墙、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都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
47岁的宋国庆两鬓微白、个子不高,略带疲惫的脸上透着实在。记者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村两委班子通过开动脑筋、吃透政策,最终采取“七个一点”(项目要一点、县里奖一点、镇里补一点、干部捐一点、群众集一点、企业帮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的筹资办法,解决了资金难题。
在记者的坚持下,我们来到了宋国庆的家里。他家毗邻大街,进了院子才发现是一院两户,北面是别人家的五间老屋无人居住,宋国庆夫妇就住在四间南屋里。
屋里没装暖气加上低洼,客厅墙上出现几条泛黄的水印,电脑打印机文件堆了一桌子,三面靠墙摆放着各式椅子沙发,中间放着两个茶几,更像是一个小型会议室。
妻子高岐萍心疼丈夫,早就搬到村里照料宋国庆的生活,院子里种满了搭架的果蔬,都是她亲手种的。城里长大的她指着一个架上的果实说:“这叫佛手瓜,只要不下霜,它就会一直长。”
晚上10点,记者正要离开时,宋国庆的姐姐从郑州赶回来祭祖。听说他要建物流园发展当地的怀山药产业,姐姐就带来“怀山药深加工”的项目建议。姐姐说,为了办好村里的事情,全家人都在为宋国庆出谋划策。
就在离老催庄不远的小董乡乔庄村,村口横着一幅广为流传的大标语:“这是一个插根钢筋就能发芽的地方。”这是乔庄村党支部的宣言,意思是不可能的事在这里都会成为可能。
记者见到了52岁的村支书张连喜,他解释说,事物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只要你提供一定的温度、湿度等适宜的环境,就是钢筋也能发芽。
他举例说:“我们村养殖长毛兔已经形成了产业,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就是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过去,乔庄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是棉花加工,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行业逐渐走向衰落。张连喜组织村干部经多方考察,开始引导村民在家里养殖长毛兔。但在自家庭院饲养长毛兔,既造成了污染还影响了村民居住环境。
为解决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张连喜带领村干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把养殖场搬迁到村外偏远的地方,并帮助解决了选址、通水、通电、通信等问题,为养殖户和村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张连喜又自费跑到省里请专家,一对一地为村里养殖户进行培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不到5年时间,乔庄村的长毛兔产业越做越大,现在已发展长毛兔养殖136户,存栏10万余只,年产值2200万元。
宋国庆和张连喜都是武陟县实施“堡垒工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了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武陟县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统领,狠抓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把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六大工程”的核心。
据介绍,武陟县先后对71个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进行帮扶整顿,轮训了1800余名两委干部、6000余名农村党员。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武陟荣获焦作市基层党建工作综合考核评比第一名。
“以前,走到大街上村民都懒得搭理你!”西陶镇北东陶村支书朱存岭笑着说:“自从实施了这‘六大工程’,我干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从前选举时还要去这家坐坐那家唠唠,现在根本不用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啥都能代表了!”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武陟县委书记闫小杏说,“六大工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最终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种路径。
3年来,武陟县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居住环境更加宜居,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治理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定位精准,基层党组织重聚人心树立了威信……(记者 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