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8 14:41:4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核心阅读
农民种地,大多看天吃饭,收入无法稳定保障。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除了政府补贴的模式,还能不能用市场方式?作为非粮食主产区和国内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展开探索和尝试。农民收入保险究竟如何开展?参保如何不给农民带来负担?收入保险怎样才能发挥调控供需关系的积极作用?记者深入调查。
针对种粮大户
■生产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确保成本收入不倒挂
稻田收割完成,沈国章开始盘算今年的收入……尽管今年有高温、有台风,他却不担心:因为办了收入保险,无论粮田受不受灾、粮食收购价高还是低,他的收入都能保底了。
沈国章说的收入保险,是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专门为规模化种植水稻、小麦作物的农民设计的。
自2016年起,根据财政部、农业部以及上海的需求,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松江、川沙试行粮食作物收入保险。“上海虽然不是水稻作物主产区,但是,上海是国内保险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是非粮食主产区,政策改革的试错成本低,用保险的方式确保农民收入,这是上海金融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又一次尝试,并且为未来农业政策调整提供参照。”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总裁石践说。
沈国章是川沙新镇的一个新型农场主,通过土地流转,成为水稻种植大户,一年种植面积为160亩。他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水稻的政府收购价是1.55元/斤,一亩地1000斤的收入是1550元,可是,成本就得1550元左右:土地流转费一亩800元;大规模种植需要机械作业,平均一亩得400元;还有人工费200元、农药100元、灌溉费50元。如果收割期间碰上阴雨天气,还需要增加烘干成本,1000斤得200元。加上政府的一些补贴,比如家庭农场补贴、机械补贴,收入和成本基本持平。如果一亩地有几分倒伏了或病虫害了,都是巨大损失,成本与收入倒挂,一年就白干了。”
石践介绍说,影响农民作物收入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几大因素。“收入保险,就是希望覆盖这三种风险,做到不管有什么自然灾害和市场、政策变化,确保农民的收入不低于事先约定的目标收入”,石践说。
去年台风季,沈国章的水稻累计有20亩倒伏发芽,因为参加了收入保险,按每亩损失463元理赔,他拿到了9260元的理赔款。“如果没有这个保险理赔收入,我就要亏近万元了!”沈国章感叹道。
政府补贴保费
■只要“种”就“保”,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基本持平
“因为这个理赔款,我们看到了这个保险的好处,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了211亩,因为种下去没有后顾之忧了呀”,同是川沙新镇的宝林家庭农场主妇施华安说。去年种了131亩水稻,遭遇台风倒伏了十几亩,因为加入收入保险,获得一共5000多元的理赔款。
农民的生产成本本来就不低了,新购保险,是否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没有哦,保费都是政府出的,农民没花钱”,施华安告诉记者。
“去年试点阶段,收入保险的所有的保费都是以政府资助的形式给予的;以后推广阶段,农户也只需承担较少比例的保费”,安信农保浦东负责人乔兵介绍说,收入保险针对每季粮食作物保险,一年种两季,就保两次,只要种就保。因为有财政补贴,川沙新镇目前所有51户家庭农场都参与了收入保险。
“之所以选择种植大户,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大,更需要扶持。而且,因为规模化程度高,种植面积清晰,运营相对规范,对风险的界定和衡量比较容易。”安信农保副总裁黄雄飞如是说。
去年,川沙新镇51户农场共承保水稻面积7773亩,共计保费74万元,其中农业部专项资金补贴25.3万元,镇政府补贴36.1万元。保险的作用非常明显。去年,川沙新镇51户家庭农场基本都出现了自然灾害,但是因为有收入保险,都获得了理赔。
去年粮食作物收入保险的第一期试点,浦东、松江两个区总试点面积1.9万亩,保费收入299万元,保险期限至2017年2月28日结束,两区涉及赔款超过200万元。两个区试验下来,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基本持平。农户因灾损失都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
调控供需关系
■推动农业生产者由关注单一产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说,“过去,政府给农民最低收购价,是属直接补贴。在WTO的框架下,‘黄箱’补贴已经见顶,开创新的补贴形式已成重要议题。以往,政府对农民与农业的补贴大都是直补形式,而现在,采用的补贴方式则是市场化的,这是很大的不同,预示着对农业的补贴可以走通市场化的道路。”
从目前全球的经验看,农业收入保险是稳定农民收入和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比较收入保险与其他农业保险计划在降低风险方面的效率,收入保险的效率最高,而且,对于农户而言,最方便有效。
数据显示,浦东、松江两区的试验,不考虑直接补贴的因素,在收入保险机制下,政府支出的财政补贴资金172.8元/亩,相比仅仅采用价格补贴的124元/亩,提高了39.4%;家庭农场实际获得收益151.2元/亩(赔款—保费),价格补贴机制下的收益则只有104元/亩,提高了45.4%。
在上海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单树峰看来,收入保险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者由关注单一产量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发挥保险的调节作用,平滑农作物收入风险,同时,可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优价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制定差异化的鼓励承保政策,将费率与产量调控相结合,发挥保险调控供需关系的积极作用,下一步可以尝试政策突破,探索在非粮食主产区取消最低收购价制度,为“黄箱”政策转“绿箱”政策做储备。
■记者手记
换个视角 更好服务
这次采访给了记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农业问题可以从金融领域获得突破。
补贴,是政府对农民、对农业的一种常态保护机制,而上海的做法则让人们看到,通过市场机制同样可以起到保护农民的作用,而且更具保护力。从这个角度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有不少空间值得开拓。
上海今年已扩大收入保险的试验范围:一是地域扩大,下半年水稻收入保险将覆盖到五个区;二是险种扩大,以扩大风险的保障范围。据介绍,种植大户还面临许多其他风险,比如雇工风险。一个种粮大户一年的纯收入可能也就10万—20万元,如果一个雇工出事故,一次赔偿最高可达几十万,单靠家庭农场无法承担,这也是农民不可承受之重。为此,上海还将尝试务农人员意外险等新的险种,以更多更好的方式为农业服务。
上海不是粮食主产区,但上海的经验值得逐步推广,金融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理当有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