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7 09:50:02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李仁虎、任会
寒风凛冽,眼下是塞上高原的“猫冬”时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许多农牧民却在雇人手、找工具,准备给栽种的沙柳平茬。“砍下的枝条,风水梁的人造板厂收购,一吨能卖200多元。今年我想平茬100多亩,能收入1万多元。”乌兰壕村的郝来说。
沙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2005年以来,达拉特旗政企携手,把黄沙漫漫、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风干圪梁改造成草木萦绕的风水梁生态城镇,因地制宜搭建起生态产业链,实现了增绿、富民、兴企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沙区精准扶贫、建设生态文明之路。
不毛之地变身生态之城
风干圪梁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缘。55岁的公乌素村村主任陈四楞说:“打我记事,这里就是光秃秃的明沙梁,没有一户人。春天刮几场大风,沙就把周边庄稼地里的苗埋了,补种几回才能有点收成。”
沙地面积大,地下水位深,离水源又远,多年没人愿意承包。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05年当地民营企业东达集团决定租下风干圪梁,发展林沙产业。“当时改名为‘风水梁’,是要宣示改变这里面貌的决心。”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说。
生态好,百业兴。风水梁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钊说,多年来,政府通过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项目,累计投入生态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企业和农牧民植树种草。
“当初没路没电,水从10多公里外拉。大伙吃住在沙窝子里,住的帐篷常被风吹倒,冬天裹两套铺盖和一件大衣还冻得慌。露天支灶,饭菜里的沙子硌得牙疼。”风水梁生态治理的见证者菅向东回忆说。
削峰填谷,先在沙地上种沙柳、柠条、沙地柏等灌木、蒿草固沙,再栽杨树、柳树、樟子松等乔木绿化,一茬不活再栽一茬,终于把荒漠改造成了林草丰茂的绿洲。当地政府和企业还投资近8亿元,兴建路、水、电、供暖、排污和学校、医院等各类设施。
浓绿的樟子松,紫红的火炬树,茂密的树林,枯黄的灌木、蒿草…… 入冬后的风水梁叠翠流金,住宅小区、工厂、养殖基地等设施散布其间,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上人来车往。目前,风水梁的人口已经达到1.2万人,今年达拉特旗以风水梁和周边的13个自然村组建了风水梁镇。
生态链拉成产业链
沙柳、柠条、羊柴等固沙植物的嫩枝叶是优质饲料。东达集团在治沙基础上,兴建了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养獭兔,屠宰獭兔的下脚料养貂,以此类推,拉成一条从獭兔到貂、狐狸、貉、狼的养殖链,每年可出栏獭兔500多万只,形成了貂和狐狸各3万只、2万只貉、40条狼的养殖规模,并且配套了獭兔屠宰厂、肉食品厂和年产30万件的皮草加工厂。
每隔三五年,沙柳等灌木就要平茬一次,砍下的枝干是造纸、人造板的原料。2013年,东达集团淘汰了水耗高、不环保的沙柳造纸项目,兴建了年产12万立方米的沙柳热压人造板厂,每年消化沙柳枝干约15万吨。木屑下脚料用于种植食用菌,可年产双孢菇、草菇和香菇等鲜品约2.5万吨。
兔粪和用过的菌棒则用来改造沙地土质,从而搭建起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社会投资也纷至沓来。百万只鹌鹑养殖基地、伊利有机牧场、6万千瓦生态光伏项目、沙漠旅游项目……目前落户风水梁的农牧业、工业、商贸物流、旅游等项目已经有66个,每年纳税2000多万元,风水梁由此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试点”地区。
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奇·达楞太说,借助产业聚集的人气,旗里本着自愿原则,吸引散居在周围600平方公里内的农牧民集中居住和退耕还林,已经有1000多户农牧民入住风水梁移民新村,既改善了生活条件,又缓解了周边沙地的生态压力,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起来带动富起来
2008年,大纳林村的郝志强中风,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1万多元债,一家人生活困难。2010年春,他向亲友借了3万多元钱,住在风水梁养殖獭兔,想试试运气。
起初是40多只种兔,第二年秋天就回了本,还净赚下900多只兔子。第四年看病的债就还清了。如今,他家一年出栏獭兔2000多只,可获利近4万元。“多亏了这个项目,让我重新有了生活信心。”郝志强感慨地说。
目前,獭兔养殖基地已吸引河南、浙江等12个省的3100多个养殖户入驻。
饲料和人造板厂每年还收购沙柳、柠条等灌木枝条30多万吨。赵永亮说,企业每年发放獭兔、沙柳、秸秆、蘑菇等收购款近6亿元,还直接吸纳1100多人就业,带动了大批农牧民增收致富。
“现在只要肯出力,在风水梁就有活干。”陈四楞说,公乌素村540多户人,现在养獭兔、种蘑菇、打工和开饭馆、修车铺、商店等店铺的就有300多户,很多村民还为有机牧场种青贮玉米。12年前,村里多数是温饱户、贫困户,如今90%的人家是富户,大部分开上了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