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一场农业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看浙江如何破解农业绿色发展三大难题

2017-10-09 16:23:5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勇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部先是于2015年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今年又进一步聚焦重点和关键,开展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很多地方积极行动起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涌现出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反映推进这项工作的难度大,集中在“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落实绿色发展项目资金短缺”三大难题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浙江,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破解发展理念转变难题

  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民心所向

  在浙江省天目山北麓的安吉县天荒坪镇,有个美丽的小山村,名叫余村。

  十多年前,这里曾以掠夺自然资源为最重要的致富来源,一幅空中飞沙走石、河里泥浆遍布的“穷山恶水”景象。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多年来,在“两山”理论的引领下,余村破茧成蝶,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把村口的绿叶子变成了农民的钞票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说,在认真分析客观形势和自身资源特点后,村里重新调整发展规划,把全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三个区块,将村庄作了合理的布局。村民们开始发展休闲产业,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几经发展,全村现有农家乐床位500余张,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记得2005年的时候,村里农民的人均收入才8732元,2016年我们已经达到了35895元,村级持有集体资产2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0万元。”潘文革说。

  一个村落的发展变迁,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好的诠释,也是十多年来浙江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破除头脑中顽固僵化认识的一个缩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

  当前,仍有一些地方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存在认识误区,总感觉污染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绿色发展“时机未到”,不愿“伤筋动骨”。殊不知,如果一味坐等,就会陷入“形势好时不愿治、形势不好无力治”的恶性循环,最终无路可退。

  曾几何时,余村也经历过“壮士断腕”带来的“剧痛”,当年关停全部矿山和水泥厂,让村里每年200多万元的纯收入泡了汤,但刮骨疗毒换来的是绿色新生,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了。改革搞不搞,政府说了算,改不改得动,农民说了算。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需要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能不能成功实现,归根到底是农民说了算,只有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绿色获得感,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才能真正成为民心所向。

  破解技术模式缺乏难题

  通过生态大循环推动农业大转型

  “以前茭白收了,剩下的叶子就丢到田间路边,多了村民就烧掉,现在政府引进的湖羊养殖场每吨按300元收购,再也没人烧了,羊多时茭白叶都不够吃。”浙江省桐乡市龙翔街道董家村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永根说。走进董家村,绿油油的茭白田一眼望不到边,春季茭白市场批发价在每斤4元上下,相较于同期上市的蔬果行情,效益较为可观,成了村民致富的好产业。张永根是董家村种植茭白的第一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地茭白种植面积已达到13500亩,夏秋两茬茭白收获后会产生6万吨以上的茭白叶。“烧掉会污染环境,不烧老百姓没地方处理,当年最头痛这个事情。”张永根说。

  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地方是资源。为解决茭白叶的处理难题,2012年,桐乡市成立了运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开展茭白叶综合利用和湖羊规模化养殖实践。通过与浙江大学等单位的技术攻关,成功开发出茭叶青贮作湖羊饲料、茭叶腐熟制作有机肥等技术,并获得30余项国家专利。

  “青贮茭叶的营养价值相当于麦麸,富含粗纤维、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而且每吨300元的收购价相对便宜,稻草现在一吨要400元,牧草一吨则要900多元。”桐乡市运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红飞说,为鼓励羊场多利用茭白叶,当地政府给予合作社每吨50元的收购补贴,每只商品羊从出生到出栏可以吃掉1吨的青贮茭叶,产生的羊粪又可以卖给茭白种植户。“现在合作社羊粪卖出来的钱,已经够支付饲养员的工资和羊场的水电费了。”黄红飞说。

  “施用有机肥的茭白比普通茭白粗纤维含量少、口感好,市场价每斤要贵0.6-1元左右,七成销往上海市场,消费者现在越来越讲求品质,市场供不应求。”张永根说。

  种植户把茭白叶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将茭白叶青贮后饲喂湖羊,再把羊粪卖给种植户,种植户用羊粪作肥料生产有机茭白,一个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就这样诞生了。经过两年的逐步推广,目前,桐乡全市15家千头以上规模羊场均采用秸秆青贮后饲喂的养殖模式,每年资源化利用茭白叶4.8万吨。

  “生态循环”是浙江给出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解决方案。近年来,浙江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列入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举办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大赛,总结提炼技术模式47项,评选出十大技术创新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富阳区“精准施肥+政策引导”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兰溪市“异地配送+全程配套”的沼液综合利用模式、龙游县“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运+智慧监管”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模式迅速推广,“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活动,生态循环是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作为湖羊的主产区,又是全国蚕桑业的重心所在,已经出现了生态农业的雏形。据《沈氏农书》和《补农书》记述,以农副产品喂猪,以猪粪肥田;或者以桑叶饲羊,以羊粪壅桑;或者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桑蚕鱼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农业生产结构得以优化,也让生态循环趋向平衡。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来中国考察农业。他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农民用一英亩土地养活了一家人,而同样地块在当时的美国只能养活一只鸡,他撰写《四千年农夫》一书,总结了中国农业以豆科作物为核心的合理轮作和使用有机肥的八种农法,希望西方农业学习和借鉴。

  浙江的“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模式,不仅让中国传统农业“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思想重放光芒,更通过融合现代科学技术,跳出了传统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的瓶颈,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高产量、高效益、高循环”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破解项目资金短缺难题

  以绿色补贴带动市场主体广泛参与

  “过去农民打完药后,随手就将农药瓶、农药袋丢了,后来区里农业局、电视台来宣传这些都是有毒有害物质,又在我这里建了回收点,现在从我家买农药的老乡们用完后都会把瓶子、袋子交回来,多时一天能回收好几大箱。”在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经营了20年农资店的李建法,指着店门口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箱说。

  余杭区农(渔)业行政执法大队队长盛建国告诉记者,余杭区每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保持在90万亩以上,农药使用量近千吨。过去,大量的废弃农药包装物被丢弃在田间、河沟,残留物污染了水体和土壤。从2009年开始,余杭区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回收处置机制。成立由农业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由各镇(街道)负责定期对辖区内回收网点和田间地头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实际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反馈信息;由储运单位与各镇(街道)签订辖区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归集处置协议,区农业局进行鉴证;由储运单位与各农资经营网点签订分类回收协议,各镇(街道)进行鉴证;由储运单位与专业环保公司签订销毁协议,约束回收行为。“像李建法家这样的回收网点全区有157个,由3家储运单位按时收集运输到专用仓库,最后统一由专业的固废处置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焚毁。”盛建国介绍说。

  “农药怎么卖出去,药瓶药袋就怎么收回来”。为便于监管单位进行核查,各回收网点都被要求做好农药进货、销售、包装物回收三本台账,在李建法家的回收台账上记者看到,仅今年8月份就有140余条回收记录,其中有种植大户一次就交回了近500个农药瓶(袋)。为什么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盛建国笑笑说,我们这是有偿回收,农药瓶100ml、101~300ml、301ml以上三个档次分别按每只0.2元、0.5元、1.0元回收;农药包装袋按50克以下、50克(含)以上两个档次分别按每只0.1元、0.2元回收;回收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回收网点的工时费(含保管费)、储运单位的运输费(含保管费)分别按回收金额的25%计提并予以补助;焚烧处置费按每吨3300元予以补助,每年区财政共需投入近300万元。

  这钱花得值不值?在浙江省植保检疫局副局长何春龙看来,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不仅减少了白色污染,使乡村面貌得到了有效改观,而且从根本上切断了有毒残留物对农田土壤和水体的侵害,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可谓小投入换来大效应。

  记者了解到,在余杭区等地的试点成功后,2015年9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在全省范围内铺开这项工作,使对农药产品的监管从生产、经营、使用到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形成了闭环。2016年,浙江共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5024吨,回收率达到82%,其中无害化处置4701吨,处置率超过93%。

  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的财政支持导向都偏重于数量增长,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关注不足。浙江拿起“绿色指挥棒”,推动将农业绿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探索“政策、技术、机制”互保共创,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场治理、秸秆综合利用、沼液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理、农业节水等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指向性,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为我国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浙江,我们看到稻田是人工湿地,菜园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园地。

  在浙江,我们看到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变,绿色技术模式的突破,绿色补贴政策的探索。

  没有农业的绿色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绿色发展。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农业一定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农民一定能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