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14:23:3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河南洛阳市偃师区中心幼儿园 孟利霞 李鲜玲
读懂儿童 始于观察
——河南洛阳市偃师区中心幼儿园 孟利霞 李鲜玲
【摘要】观察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发展,判断发展水平,提出支持发展的策略,既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读懂儿童的基本途径,看懂幼儿行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观察 读懂儿童
读懂儿童 始于观察
教师身处“儿童世界”,学会与幼儿相处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有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要想和幼儿和谐相处,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想法、感情,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他们。
在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影响下,我们往往要求幼儿“请你像我一样做”,要求活泼好动的幼儿安静听话,要求他们做他们做不到的事;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精雕细刻的教案,往往不能获得期望的效果,精心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漏洞百出,面对“难管的孩子”的“挫败感”,让我们的脸上失去了笑容,让我们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挥起了“牧羊人的鞭子”。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从出生开始,他们就在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不是在等待成人来教他们学习。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观察”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地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中找到帮助我们读懂幼儿思维的细节,找到解读幼儿心灵秘密的密码,找到因人施教的方向,找到支持、帮助、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观察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发展,判断发展水平,提出支持发展的策略,既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读懂儿童的基本途径,看懂幼儿行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一、观察,首先要能读懂“儿童的思维”。
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应当像一个儿童心理学家一样去观察儿童,通过幼儿的行为、作品和日常活动中的情景(或事件)去研究儿童,以情景分析为依据进行教学决策。要成为一个好的儿童研究者,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分析、解释幼儿行为表现的方法。没有好的理论绝对没有好的实践。各种各样的理论能够使我们掌握观察评价儿童的透视镜,扩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
二、观察,要能解读幼儿的行为。
1、聚焦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要从两个角度来解析,一是这个年龄段幼儿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以确定所观察对象的发展与其他普通幼儿相比较是否正常,是否需要特殊照顾和帮助。二是所在的班级中其他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横向比较确定所观察对象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及班级中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特点。
2、关注幼儿所用的策略。在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进行解读时,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的静态的操作结果外,更应关注幼儿动态的操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观察幼儿在完成任务时所用的方法、策略,还应在活动结束时询问、倾听幼儿为何要用这些方法策略,这样就能更好地为幼儿的行为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观察,要善于发现“哇”时刻。
幼儿的行为很多时候在我们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甚至是“无聊的”“毫无意义的”,不会被看作是“学习”。如: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不断地把沙子舀到小桶里,压实、倒掉。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看见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却看不懂孩子行为的意义。
有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可能在成人的眼里是非常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我们可能找不到“哇”时刻。找不到“哇”时刻,是当前许多教师在观察幼儿时面临的困惑。
但是,当我们的视线追随他们的行动,关注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们也许会在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行为中发现某些规律或者具有一致性的行为。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幼儿,细致观察他们的探索和游戏活动,我们往往会看到幼儿游戏中的表现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这就是所谓的“哇”时刻。
善于发现“哇”时刻,要相信每个儿童都有无限可能性,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权力、空间、时间、理解,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感兴趣的、能做的事情,用孩子的视角,专业的眼光,看——看见——看清——看懂幼儿的行为,怀着相信孩子的爱心、耐心、热心、童心、责任心,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不一样”。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事情,等待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魔法时刻”的到来。
案例:
观察记录:
洋洋用积木叠加成一座高高的塔,问东东:“高吗?洋洋搭的东方明珠”。东东没有理他。洋洋随后任意拿一块积木放在塔的一边,又随手拿一块积木放在塔的另一边,就这样一边一块反复摆放。
教师分析:
▲从洋洋的“高吗?”反映了洋洋在搭积木中体验到了成就感。
▲把高高的塔命名为“东方明珠”,表明她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
▲在塔的两边堆积、摆放积木,表现出初步的对称意识。
■当我们用孩子的视角,用我们的视线追随他们的行动,关注一个环节、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总会让我们不断发现惊喜意外的“哇”时刻。
四、观察,要把握师幼互动的最佳时机。
解读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行为,目的是为了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方法和策略。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是一个双向性互动过程。
幼儿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活动中的表现行为各不相同,有的幼儿表现的很积极主动,自信活泼,参与意识强;有的幼儿在活动中会表现的缺乏自信,甚至害怕困难,容易退缩,那我们教师应对那些能力弱的幼儿多鼓励,多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在他们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以此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获得成功感,与这类幼儿交往时,我们教师要把握时机,有效引导;还有的幼儿会因其他事物的影响让他忘记自己的任务,这样的幼儿,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有效的引导幼儿回到任务的本身,也为他正确完成任务提供支持性策略。把握师幼互动的最佳时机,可以让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在适当的时间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去介入幼儿的游戏。
五、观察,要探究支持幼儿发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倡导和强调教师观察幼儿,就是要求教师将关注点从教师独白式的“教”转向关注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正在发生的、自发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言“教”,以“学”定“教”,要求老师支持和扩展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的主动学习。在观察中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不一样”,对于转变我们的儿童观、学习观、教学观,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应当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观察及评价只是教学决策的过程,要求我们用心去看和听,也要求我们去思考、分析、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构建或赋予其教育上的意义,想出下一步的支持和策略。
案例:娃娃家(中班)
▲女孩A独自坐在角色游戏区给娃娃穿脱衣服,她不看也不与附近的幼儿交往。教师观察了她一会儿,决定对幼儿提供帮助。
■(为什么教师决定干预?无角色扮演,角色交往,同伴交往,语言交流,角色扮演的坚持性等因素)
▲教师:“你的娃娃饿了吗?我们可以给它做饭。”
■(游戏提议)
▲A不说话,继续给娃娃穿脱衣服。
▲教师:“如果它饿了的话,告诉我。我们可以在厨房给它做一顿丰盛的午饭。”老师边说边走向厨房,拿出锅和盘,与幼儿玩平行游戏。
▲A走向教师:“我的宝宝饿了。”
■(教师的行为引起幼儿的反应)
▲教师:“好吧,让我们看看给它做什么?”
▲A:“宝宝食物。”
▲这时幼儿B走向教师:“我来做饭。”
■(教师和A的游戏引起其它小朋友的注意)
▲幼儿C也加入,一会儿饭做好,三个孩子与老师坐下来吃饭。B和C向老师与A提问并交谈,A点头或只是用一个词作为回答。几分钟后,教师离开了桌子,A与她的小伙伴一直玩了很久,直到游戏时间结束。
■(师为什么退出幼儿的游戏?师介入、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指导。教师实现了游戏指导的目的以后,立即抽身,是读懂幼儿、尊重幼儿自己玩的愿望。)
▲这个案例,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平行游戏的方法,及时地给幼儿A有效的支持和指导,扩展和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活动内容,使幼儿游戏中原本“缺失”的“假装和想象”“同伴交往”“语言交流”等多种因素出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拥有人的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教育的对象是人。要教育人,首先要了解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一个好教师,应当从观察开始,读懂“幼儿”这本书,进入幼儿的心灵世界,陪伴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