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10:06:06 来源: 中国农村网 作者: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课题组
山海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杭州都市圈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组成,自2018年浙江省将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列入山海协作升级版工程体系以来,杭州市已在淳安、衢州等地建设2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涌现了“智多张西”等一批乡村精品。
把乡村振兴摆在杭州都市圈建设和杭州山海协作工程的重要位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圈发展格局下推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协同整合杭州都市圈合作资源和山海协作结对资源,加强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产业兴旺和价值活化提供有益的帮助。
抓本源,显特色,避免单打独斗、千村一面
山海协作乡村振兴核心原则可总结为“助有本源、建有主题、村有特色、力有协同、产有绩效”,以此为原则指导具体工作,力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抓住本源,突出特色,形成合力,避免单打独斗、千村一面。
助有本源: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导向,协同助力“五大振兴”,把增进村集体和老百姓收入作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有主题:以突出杭州都市圈与山海协作的双引擎赋能助力为主题,持续推动和整体赋能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
村有特色:因地制宜把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优势和长板拉长,持续激活乡村情结、乡村魅力、乡村体验,发挥乡村特色,逐步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连点成线、串线成面,从单点建设向连片打造迭代升级。促进“一村一品”、“两进两回”,磁吸城市人流,深挖乡村消费潜力,以做多需求牵引供给,以高质量供给激发需求,持续拓宽供需渠道,提升乡村产业价值,打开村集体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力有协同:协同各方帮扶资源力量,以乡村现实需求和建设目标为方向,优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援建资金投向,加强资金、项目、资源一体化配置,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按需赋能和导流助力。通过杭州都市圈网络和山海协作对口地区按需匹配和导入资源,形成各类资源力量针对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同向发力、持续探索创新做大乡村流量和产业增量的特色模式和方法。
产有绩效:注重山海协作援建资金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建立健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机制支撑、绩效评估、案例推广全过程制度管理方法。建设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平台,开展数字化赋能和治理服务。通过抓两头、促中间,促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与运营协同结合、硬件与软件协调兼顾、线上与线下协助联动,引导建立起“政府引导培育、企业主体运营、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参与”的企村融合模式,不断迭代升级和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示范点活力。
激活乡村新兴产业持续活力 构建“智慧+治理+乡情”
(一)突出“主题+文创+人气”。因地制宜确定乡土独特主题,深挖乡村优势特色,讲好乡村风情故事,通过文创楔入乡村价值并向纵横两端拓展延伸价值,吸引特色细分人群;突出地方乡土味、乡愁味、历史味,集聚特色要素吸引更多人气;加强文创与研学等新型文教产业的结合和合作;发挥互联网企业“弱地域”特点,构建乡村新基建配套和信息网络,探索让乡村成为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企业的拓展地,逐步探索拓展乡村创客空间、创造力孵化器、高科技企业卫星工作室等创新载体,激活乡村新兴产业持续活力。
(二)做宽“特色+产品+农业”。按需匹配和全面赋能乡村产业链条,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区域形象标志,对特色农产品开展分类归集和量质帮扶,实施设计包装、质量品控、营销拓展等关键环节的全方位助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精品化、多样化,形成具有山海协作特色的农产品集合。创新乡村经营模式,组建运营村集体公司、健全完善农村合作社,推广和健全“大手拉小手”村企抱团公司等合作方式,最大程度将山海协作赋能形成的价值增量一杆子惠及村集体和农民。
(三)丰富“乡旅+吃住+游乐”。通过结合串联,打包营销乡旅景点、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体验点,引导组合形成具有市场导向的农文旅套餐产品,通过渠道精准投放和引流。设计和推动各类主题活动,让游客和新乡人节奏慢下来、步伐停下来,深入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文化的乡村体验,提升乡村活动参与度和体验度,通过吃穿住行激发更大消费动力。
(四)构建“智慧+治理+乡情”。搭建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平台,纳入对应层级的数字化改革总体框架和功能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反映乡村振兴示范点价值活化和业态动态发展状况,逐步细化形成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方位布点和业态分布基础数字地图的“一张图”,动态反映各乡村振兴示范点综合情况和乡村示范点产业发展的“一本帐”和产业村情有事大家帮的“一张网”,推动形成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数字赋能和整体智治系统能力的提升。
“3+4+N” 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统筹推进
(一)加强协调。树立“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统筹推进”的工作组织原则,加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组织协调保障,建立“3+4+N”组织协调工作机制。“3”为在市县层面建立三个联动机制,即建立与相关业务单位和帮扶方的工作协同机制、与相关指导方和观察方的信息沟通机制、市县乡工作联动推进机制,保障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4”为针对四条主线脉络,成立市县乡人员组成的的四个专项工作推动小组,加强工作推进协商合作,确保合作项目的组织落实;“N”为建立健全互派挂职干部挂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机制,发挥挂职干部推进工作的枢纽作用,及时打通工作推进的“堵点”和“难点”。
(二)摸清底数。通过各县各镇各村,全面调查和摸清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村空间形态、村情村貌、产业业态,村集体收入、人口结构、资源资产、市场主体、村品文化等基本要素构成,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村情基本情况库,开展要素配置和业态发展的动态监测,探索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活化指数研究。
(三)健全规划。健全完善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乡村规划和村庄规划,融入到当地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彰显乡村的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确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清晰的功能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楚的路径模式。
(四)整合力量。协同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条块力量和各类帮扶力量,市县一体、同向发力,串线成绳、组团联动。组建“研究团”,以目标需求和问题导向,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开展研究合作,形成系列调研成果和理论成果。组建“指导团”,联合市县两级的两代表一委员、相关部门、帮扶主体、乡贤代表、新闻媒介等相关方,建立信息交流、考察联系、过程指导、建议咨询等制度。组建“合作团”,协同构建市县乡村政府协同力量和紧密合作市场帮扶协同力量,形成纵横双向、内外合力、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联动机制,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提升援建项目价值。组建“数字团”,开发建设和运行数字应用平台,以数字驱动促进线上线下力量联动,拓宽供需流量,推动乡村振兴和价值活化。
(五)叠加资源。加强和发挥山海协作援建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帮扶力量的撬动作用,协同推进政府各类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同向发力,引导和带动社会和市场资源参与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帮扶。发挥杭州都市圈协调和网络平台作用,通过杭州市区域协作发展促进会和杭州都市圈数字协作联盟等市场合作载体的推动,围绕四条主线脉络加强流量导入和资源赋能,推动各方帮扶任务、帮扶模式与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有机结合。积极把握亚运契机,持续激活城乡要素资源流动和乡村投资消费活力。
(六)确立标准。确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的标准要求,系统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规划、建设、运营,纵向延伸、横向放大,通过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由点及片的优化,提升乡村产业要素的配置范围和配置效率,统一设置援建项目的标志和内容规范。确立援建项目评审监管规则要求,按“以续建提升为主、培育谋划为辅”的原则,全面建立和规范援建项目的申报、初审、评审、拨付、跟踪、评估的全过程流程制度和标准,实施项目资金拔付的区块链数字技术治理,持续推进山海协作援建项目建设和效率发挥。确立山海协作特色农产品品种归集和品控标准。引导构建和示范推广“市场+农合联+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以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为评判标准,做大产品业态基本盘、做强精品盘,加强供需渠道精准对接,形成具有山海协作区域特点的系列特色产品。
(七)把握时点。按“目标明确时间倒排、过程管理时点控制、责任落实条块合作、结果验收绩效评估”的工作推进原则,把乡村振兴示范点各项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把握重点工作项目的时效性、针对性、落地性、普惠性。通过四条主线脉络的纵向推进和区县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的横向推进,加强重点工作时点把握和工作督进,全年交付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创新成果。
(八)开放共建。发挥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平台的整体性、牵动性和撬动性特点,加强数智驱动。建立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季度例会制度,开展“互比互看互学”活动和对外组团学习活动,以活动带取动,加强政企社村多方联动,畅通各类主体参与渠道,建立群众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参与度。
(九)鼓励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鼓励各类赋能要素和创新资源的灵活组合,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探索和融合应用。建立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经验案例的探索、总结、评选和推广机制。循序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发展和迭代升级。从大处谋划、从细处着手,探索阵容型矩阵式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项目建设,按片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迭代升级,通过梳理重要乡村元素,以高维度全域运营视点对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统一的产业定位、产品定位、文化定位,探索 “专业运营团队+村集体管理服务公司”组合模式,联动提升运营能力,以“内容+流量+产品+文创+活动”进行片区农文旅运营,系统汇集片区资源及内容打造,拓展产业协作的空间渠道,精准创建良好的乡村产业生态运营环境,依托片区运营持续新增游量,获得经济成果,探索增强和提升乡村内生活力的方式路径。尤其是要积极把握2022年杭州亚运会机遇,借助亚运会这个国际化平台,向中外宾客充分展示具有浙江气质和山海协作特质的美丽乡村时尚活力。
(十)数字赋能。主动适应“5G+”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围绕乡村新消费、新模式、新产业,健全信息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推广村播、直播等消费模式。依托省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架构,建设运行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平台,精准定位、精确赋能、精细运作,管好资金项目,探索推行“山海协作码”。在做好信息采集与更新的同时,通过片区运营线下服务网点,成为线上到线下的物理衔接,以内容数字化引导线上流量,以线下服务让用户获得对数字化产品的良好体验,形成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联动,实现流量有效扩展与循环复用。
(十一)强化宣传。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日常信息的报送和交流。加强新渠道、新媒体的融合宣传,开展年度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引导各地对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予以资源要素的倾斜支持,加强政策保障。深化新闻传媒、新媒体、自媒体的合作交流,开展联合采访活动、版面内容互换、节目资源互播,实现信息相通、情感相融,建立各乡村振兴示范点联系和信息交换制度。
2021-2023年,逐步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在实施步骤上,应加强模式探索、鼓励方法创新,逐步推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从硬件建设投入向建管经营转变、从单点打造向连片打造转变、从项目资金拨付管理向全过程赋能服务转变。具体分解如下:
到2021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运营更具山海协作的辨识度和竞争力,按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思路提质升级、按需扩面,探索形成一批山海协作乡村振兴资源赋能提升和价值活化的创新实践案例;启动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的项目探索建设;山海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并在“浙里办”、“浙里钉”等终端上线运行,综合应用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乡村业态“一屏掌控”、项目资金“一键直达”、营销帮扶“一码互联”等功能模块,运行成效显现发挥。
到2022年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运营更加深化,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探索建设取得较好进展,
形成更富山海协作主题和价值特点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关联片区,各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活力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明显提升;特色农产品和乡旅体验路线持续丰富发展,特色文化持续挖掘转化,在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范围的供需渠道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示范点活跃度明显提升。
到2023年底,各乡村振兴示范点内生活力巩固形成,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丰富拓展,基本形成杭州都市圈和山海协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为杭州都市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提供有益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