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5 15:48:55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近年来,重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但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
今年3月,市农业农村委印发《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充分认识统筹利用撂荒地的重要性、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加快设施建设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撂荒地规模经营等要求。
重庆出现耕地撂荒现象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目前已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耕地撂荒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是重要原因
“传承了600多年的花田贡米,险些在我这一辈断了根脉。”何绍华,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花田贡米农耕技艺传承人,他说的花田贡米,是何家岩村所产的花田大米,由于品质优良,历代朝廷把它定为“贡米”。
“花田贡米质量虽好,但过去是散户散种,加上村上的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规模无法扩大,量上不去,市场自然就很小。”何绍华介绍。
作为花田贡米农耕技艺传承人,何绍华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然而,何绍华动员了两年,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还是不为所动回绝得很干脆:“种地挣不了钱!”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好多田土都撂荒了,着实令人痛心!”何绍华叹气。
何家岩村的土地撂荒在重庆不是个案,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也存在这种情况。
长久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全村3800余亩土地大多分布在“馒头山”上。这些土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零星分布,无法规模化发展,传统农耕无法获得很好的效益,村上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小孩留守村中,劳动力明显不足。
“土地零散,不适宜农机耕作,这样的环境吓跑了不少投资商。”长久村支书刘本全说,曾经有位外地老板计划在长久村流转土地种植垫江白柚,但听说大型农机下不了地,这位老板立刻取消了计划。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是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多,导致部分乡村地区无法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时由于部分农村耕地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传统的农耕方式无法获得较好效益,致使大部分劳动力外流,造成土地撂荒。
完善配套设施
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
撂荒地多为丘陵山区坡地或细碎地块,耕种条件较差,完善耕地配套基础设施,则是从客观上改善这些地块的耕种条件。
“耕种土地规模化、规划统一化,农民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桎梏,获得较高的收益。”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支书刘本全介绍,去年5月,垫江县启动“双十工程”,力争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在2023年建成垫江晚柚基地10万亩,长久村被纳入示范片区。
所谓农田宜机化改造,就是连通田块,对陡坡进行缓坡化改造,对不规则田块进行条状田块改造,修筑起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让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去年底,长久村完成3800亩土地宜机化整治,按11米一垄的宽度排列成整齐地块。标准地块每一垄的长度平均都在80米以上,同时设有编号和平整的作业机耕道,方便拖拉机、无人机作业。
永川区金龙镇洞子口村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去年,洞子口村推进农田并整,小并大、短变长、坡改缓、弯变直,着力解决大中型农机下地作业条件,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同时盘活撂荒地。今年,洞子口村播撒麦种10吨,种植柑橘等果苗3.6万株。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称,目前重庆正大力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在适宜区域将“巴掌田”改为“整片田”,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力争到2025年全市宜机化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另外,还将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升宜机作业水平。
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撂荒地规模经营
经过宜机化改造后的撂荒地,由谁来种?
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的做法是,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目标,在两路村建设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后,由户户“小而散”种田方式改成种植大户“大而专”的经营方式。
2020年12月,27位种田大户齐聚两路村公共服务中心,以投标的方式,公开竞争两路村经过高标准建设后的土地经营权。种粮大户邓中流转了1000亩水田。“之所以流转这么大规模的水田,是因为农田经过了整治,平均每块田都在5亩以上,基本能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成本节省效果明显,并且在统一种植标准的情况下,稻谷销售价1斤能高出6分钱以上,1亩地能多收入60多元钱。”邓中说。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则采取“一社三部”模式,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
2019年,青龙村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其中就有部分撂荒地。生产合作部统一开展宜机化整治后,负责全村农业生产全过程。供销合作部负责供应种子、化肥等一系列农资,同时承担着农产品销售工作。在村民以土地入股时,还可视情况以资金入股,形成“资金池”,由资金互助部统筹。
不到两年时间,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实现纯收益187万元。今年,合作社举行第一次分红大会,拿出101.2万元红利,517户“股东”平均每户分红近2000元。
市农业农村委有关人士表示,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耕地保供潜力,重庆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同时,将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土地经营权受让方要依法合理利用土地,不得闲置撂荒。
破荒新生
撂荒地上开出“产业花”
通过实施宜机化整治,完善耕地配套基础设施,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撂荒地规模经营,如今重庆大部分撂荒地已破荒新生,开出了各类“产业花”。
綦江区横山镇堰坝村产出的横山大米在清朝时期也是“贡米”,如今,在曾经撂荒的田土上,农民又栽上了绿色的秧苗。
“堰坝村共流转撂荒地500余亩种植横山大米,有224户村民入股村集体经济。去年的横山大米产值为75万余元,产业分红达30万元。”堰坝村党支部书记袁洪明介绍,下一步,堰坝村还将复耕复垦100余亩撂荒地,用于种植横山大米、豆类、晚熟玉米等农作物。
经过宜机化改造后,今年年初,永川区金龙镇洞子口村播撒麦种10吨,种植柑橘等果苗3.6万株,林下还种植了豆类、粮油作物等增加经济收益。
金龙镇负责人介绍,金龙镇就地规划了200亩加工园区,建万吨级冻库(杂柑等)、万吨级泡菜加工、千吨级烤酒储备库、千吨级的榨油厂等,为洞子口村的品质农业发展助力。
在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昔日撂荒地上“长”出了旅游产业。
得益于“旱改水”试点工程,如今何家岩村年产有机水稻达到1250吨,总产值达2580万元,贡米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层叠错落的花田贡米梯田也成为诸多旅游者的“打卡地”。目前,何家岩村荣获“中国民俗摄影创作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级农业示范园区”等殊荣,当地正围绕花田贡米梯田发展乡村旅游。
“下一步,重庆将根据撂荒地具体条件,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相关链接>>>
重庆三年内将统筹利用完所有撂荒地
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重庆将在撂荒地统筹利用工作中取得哪些进展?将采取哪些措施唤醒沉睡的撂荒地?
市农业农村委粮油处处长白洁介绍,重庆将在三年时间内,完成所有撂荒地的统筹利用工作。
受自然条件限制,重庆耕地资源有限。虽然近年来全市粮食产量总体稳定,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但每年仍需外调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越来越艰巨,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
重庆将开展所辖区域耕地撂荒和盘活利用撂荒地基本情况调查,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建立信息台账、摸清现状。各区县要在近期填报撂荒地和盘活利用撂荒地情况表。对1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撂荒地落实包片责任制,引导复耕复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
具体而言,对浅丘耕作条件较好的撂荒地,要尽快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对丘陵山区的撂荒地,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对确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对季节性休耕地,提倡种植绿肥,以地养地,提高耕地质量。